第367章 开辟一个大场面改朝换代(第2/3页)

再则,国家威严何在?到时候不仅士林诽议顿生,民意也有波澜。就如眼下之时局。

——民意滔滔,民愤滔滔。

童贯之败,京师禁军全军覆没,整个东京城家家披麻戴孝,嚎啕大哭。民间激愤难消,怒火澎湃,皇城司这两日传回的消息让赵佶都不敢再过目了。

“启奏陛下,要想镇平梁山贼寇,可以依仗者,唯独西军。臣以为,朝廷当再遣使臣去往兴庆于夏人缔结合约。其后抽调西军,复入中原平叛。”就像原本历史上的方腊之乱一般。

那是的赵宋王朝不仅南方出现了方腊起义,北方也因为朝廷滥用民力、监额科敛过多,加上天灾,导致山东、河北、京畿等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民变。史称“宣和北方大暴动”。那镇平南北江山的只能是西军。

郑居中也非是无能之辈,与西夏缔结合约,抽调西军入关内平叛,这是朝野上下公认之法,说出来可显不出他的本事。郑居中同时还提出了多个策略,其一:下诏赦免山东、江南、河北、荆楚等地叛乱为盗者,并免除赋税徭役一年。其二:下诏:“罢诸路提举常平官属,有罪当黜者以名闻;仍令三省修已废之法。”

也就是废除一些蔡京施行的新法,比如说那立法索民田契的括田所。

且郑居中最后言道:“且西军之妻孥蓄积皆在秦,久留于中原,非哗则逃,将不为吾用而为贼用,是又驱兵从贼也。”也就是要提前宣明法度,规定转战中原的西军什么时候就可回乡。这对于维持西军的军心士气,甚有用处。

而且郑居中也有私心。他对朝廷联金灭辽的策略甚是不赞同,这法子是童贯捣弄出来的,真的成了,大功劳也在童贯身上而不在于他。

如今郑居中就趁机行那釜底抽薪之计,驱使西军平贼,这功劳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他这枢密使。而朝廷先许诺西军时年,便允许他们还乡。到时候无兵可用,他看童贯怎么好去伐辽?真以为大辽是熟透的柿子,随随便便就能拿捏啊?那阉狗靠的不还是西军么?

同是枢密使,即便童贯头上的帽子只是一个虚衔,也让郑居中觉得不爽。可如此心底,他也没趁机落井下石,要求严惩童贯或是蔡京。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乃是当今皇帝的权利基石。赵佶离不开他们。

受惩受罚是必须的,可恩出于上,意出于上。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蔡京才被人弹劾窃取君权,郑居中可不会重蹈覆辙。

赵桓低着头,毕恭毕敬的站在渣爹的身边,心里头是怎么想的,外人也看不出来。

……

梁山大寨。

一场威严肃穆的葬礼正在进行中。

与西军一战虽然战果丰厚,只俘虏就抓了四万人,战场上也击毙了过四万宋军,但梁山军自己也损失惨重。别的不说,只说陆谦的亲军就阵亡了小两千人。那不管是五营步军的正面兜底,还是骠骑营、骁骑营的突杀,都可说是两败俱伤的打法。便是最后入场的铁骑营和一千轻骑,都也折损了上百人。

而两翼部队的厮杀,也是刀枪见血。再有林冲部的骑兵冲击……

整场厮杀下来,梁山泊兵马的损失总计超过了六千人,再加上过千人的伤残士兵和重伤员们,后者即便侥幸活下命来,也很难再次出现在战场上。也就是梁山泊只吃一战便丢了七千精锐。

如此重大的死伤,还是梁山泊崛起后的头一次。

梁山上一处风水佳地,遍布一整面山坡的坟丘,密密麻麻,数之不尽。这就是梁山泊的军墓,内中埋葬的也并非都有骨灰,更多只是一件遗物。很多战士的骨灰都在焚化后送回他们的家乡了。而今日这儿出现了足足六千多个新坟丘,让今日在场的所有人都面色沉重,神情肃穆。

秦明、徐宁等受伤的头领都衣甲整齐的出现在现场,包括李逵这头黑牛,也面色庄严。

一下子就送走这么多弟兄,尤其是邓飞的坟墓,可以说除了单独被隔绝在一方风水宝地的王伦墓地之外,这是山上下葬的第二个头领。

死亡的阴影让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威胁,这个不再是兄弟们开玩笑的话,而是真正的死亡。谁也不敢说日后战阵上他们自己就不会死。虽然很多人是真不惧死。

陆谦、林冲、鲁智深与邹渊亲自为邓飞抬棺。

前三人是梁山泊的前三号人物,后者是因为他与邓飞有着一定的老交情。杨林已经去了北地。

宗泽父子,闻焕章父子,赵明诚今日都在场中。梁山泊决定命运的一战,当胜利的消息传到清河县城的时候,举城欢跃,锣鼓整天。

宗泽与闻焕章也相视大笑,没有人想身死族灭不是?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断子绝孙。至少在如此一个梁山泊面前,他们对赵氏的忠诚,还不足以叫他们牺牲这般大。而现在结果告诉他们,他们坐出的选择是正确的。梁山泊真有可能开辟一个大场面来——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