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 富平会战(下)(第2/2页)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主干西起嘉陵江,东到丹、灞河谷,号称“天下之大阻”,将古代的关中与巴蜀很自然地隔离开来。

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这一带是周朝散国的封疆,大散岭故而得名。

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

陈仓道地势比较平缓、支道也多,因此古往今来这条道路的利用率最高。

建在大散岭上的大散关则是陈仓道上的第一关。

明人陆深说:“宝鸡南二十里为大散关,和尚原在焉。山自西来,即秦岭一支,不独为秦、蜀之界,亦为中国南北之界。”

宋人郑兴裔也记述说:“大散关隶凤州梁泉县,在凤翔府宝鸡县之南,为秦、蜀往来要道。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

大散关确实是一座险关,但它还必须借助关前的和尚原才能真正构成一个有机的防御整体。

和尚原四周陡峭,顶上宽平,还有水泉,便于屯兵,易守难攻,地势比大散关更为险要。

宋人彭杲称:“其大散关之前,最紧要无如和尚原。”

在西军中长大的吴玠,深知大散关和和尚原的重要性,所以才给张宪下了不顾一切拿下大散关和和尚原的命令。

虽然唐重也意识到了大散关和和尚原乃是进攻蜀地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并在第一时间就奔向大散关和和尚原。

可奈何,人的两条腿又怎么可能跑得过马的四条腿?

最终,张宪先唐重一步到达了大散关和和尚原,并以马军充当步军不顾死伤的打下了大散关和和尚原。

自此,蜀地的大门便被中军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