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3/4页)

巳正,也就是上午十点,朱棣与朱瞻基登上了下方上圆的天地坛,仪式正式开始。

在台下,有数千文武大臣,上万护卫,还有上万前来参加庆典的各地使节。

仪式开始,朱棣首先祭拜天地,然后宣读退位诏书。

除了朱瞻基与朱棣,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禅让行事官”,由蹇义担任,负责向新皇帝朱瞻基奉送朱棣的玺绶。

移交玺绶之后,朱棣亲手为朱瞻基戴上了十二旒的帝王之冕冠。除此之外,开始“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大明祖孙二人受禅之事告知上苍。

朱瞻基现在虽是天子、是皇帝,但在向上苍致祭时也要谦称“臣瞻基”,这也是古代帝王唯一自称“臣某某”的场合。

随后焚烧祭品,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也发布了继位诏书,宣布正式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紧接着,就发布第一条圣旨。

“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永乐二十一年为正统元年,议承正朔,继服色,同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

也就是说,朱瞻基虽然继位,但是除了年号,一切规矩皆不变,同时大赦天下。

午正,也就是中午十二点,祭祀大殿和禅让大殿结束,但是这个时候,除了皇帝与文武百官回宫,各地使节依旧留在斋宫中,这里也将大摆宴席,款待各位使节。

从天地坛回来的路上,民众依旧没有散开,甚至更多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皇位承序已经完成,百姓的呼声就变成了恭喜陛下,恭喜太上皇帝。

朱棣这个时候忍不住笑道:“太上皇帝,似乎比皇帝陛下更好听啊。”

朱瞻基也笑道:“孙儿年岁尚幼,身登大宝,战战兢兢,不能自已。故请皇爷爷以太上皇帝训政,孙儿自无不从。”

朱棣愣了一下,问道:“训政?”

训政是乾隆搞出来的那一套,在他之前,并没有人这样搞过,所以朱棣一时之间有些诧异。

虽然他不知道训政的意思,但是从字面上理解,也能知道这是朱瞻基请他在一些大事上做主。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孙儿不想当孤家寡人,还望皇爷爷能继续督促孙儿。”

朱棣沉吟了起来,没有说什么一山不容二虎这样的话。

他们是爷孙,虽然因为权力之争,有一些小矛盾,但是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朱瞻基现在愿意让他继续指手画脚,也代表朱瞻基对权力的控制是非常理智的。

他要争皇位,是因为如今的朝廷大局基本稳定,所以不希望朱棣破坏了这一切。

特别是在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移民大计方面,朱棣现在要是弄出漏子来,想补救会非常麻烦。

所以他必须把一切控制住,不让朱棣搞破坏。

但是,他也不愿意看到一代大帝就此落寞,在原本历史上,朱棣还有两年的光景,因为永乐年间只有二十二年。

这两年,只要不让朱棣影响以后的发展大计,在许多政治斗争方面,朱棣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

龙辇抵达了承天门,这一次,文武大臣随着龙辇一同进了皇宫。

奉天殿内外,今日被清扫的干干净净,九月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众大臣并没有觉得疲惫,相反,一个个精神抖擞,按照身份从奉天殿内一直排到外面。

这是奉天殿第一次在午后大开,当朱棣与朱瞻基携手进入大殿,在传令太监一声声的“太上皇帝陛下驾到”,皇帝陛下驾到的口号声中,响起了肃穆的鼓乐。

朱瞻基在天地坛已经发布了继位诏书,现在,又要发布正式的登基诏书。除此之外,一众重臣也要纷纷上书,恭贺新皇登基。

翰林院官捧诏书御前用宝讫,鸿胪寺官奏颁,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午门左门出,锦衣卫先设云盖午门外,候诏至置云盖中。导赴承天门开读,行礼如常仪。

英国公张辅告天地,定国公徐景昌告宗庙,宁阳侯陈懋告社稷,上躬告几筵,即皇帝位。将即位,中官传旨鸿胪寺百官免上表贺,行衍五拜三叩头礼,赴承天门外听诏,鸿胪寺宣旨,百官讫。

这些程序全部经历了一遍,然后朱棣下皇位,朱瞻基上登宝位。

跟随着鼓乐的节奏,文武百官纷纷跪下,大呼:“太上皇帝陛下万岁,皇帝陛下万岁。”

朱瞻基的登基诏书总计三千六百字,由解缙书写。他文采风流,一篇诏书也是写的如佳肴美酒,让人佩服。

首先是夸了一番朱棣的文韬武略,前人难及,让朱棣心怀大慰。

而后又大大夸奖了朱瞻基一番,认为朱瞻基的改革,让天下泽被。

天下大赦,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指告赦前事者,以其罪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