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章 胜利(第2/4页)

能让万里之外的无数部落臣服在自己脚下。

这可是当初的朱元璋都没有能够做到的。

至此,他觉得自己此生再无遗憾。

千古一帝,不外如是!

占据了撒马尔罕,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赏,虽然还没有回到大明,所有参与西征将士,无不得到封赏。

西域各国进贡了大量的财货,女人,这些全部都被作为封赏,被朱棣赐了下去。

不仅财货,爵位也不要钱地赐了下去,光是国公,就被封了两个,分别是北路军总兵郑亨和中军京卫提督张昶。

让张信有些失落的是,他这次由于一直不曾在正面战场立下大功,功勋不足封公。

这也让他对现在就偃旗息鼓,略有不足,一心想要继续西进,剿灭兀鲁伯残部。

跟他同样想法的人还有不少,特别是西域各部落,他们此前备受兀鲁伯欺凌,现在兀鲁伯势力大损,他们当然想要报复回来。

但是这个时候,朱棣却没有了西进之心,有心班师回朝。

这次出征,虽然他一路都车驾出行,不曾受半点辛劳。但是他毕竟已经六十二岁了,腿脚还因为风湿变形,疼痛难忍。

此前一直怀着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撑着一口气,等他占领撒马尔罕之后,格外怀念应天府的皇宫。

面对张信的主动请战,他却也没有拒绝,只是应道:“朕欲九月班师回朝,如今还有百日,这百日也是你等最后的机会。不管战果如何,九月之前,尔等要回到撒马尔罕。”

只有百日的时间,对张信等人来说并不充裕,因为兀鲁伯他们如今逃向了里海东部,三月不一定能追上对方。

不过如今大明军队大都是骑兵,只要战术得当,想要有些收获也不难。

张信等人也很快确定了自己的追击方向,他们将向西南方追击,目标是帖木儿国的希尔卡尼亚地区。

那里位于里海之南,有大片的农田,还曾经是波斯的首都。在那里,有着帖木儿国悠久的文化,还是兀鲁伯作为大后方的堡垒。

而且,向南方追击,可以在耽搁一些时日,只要在十月,十一月,能跟回程的朱棣汇合就可以了。

有了率领一万骑兵,骚扰了帖木儿国大半年的经验,朱棣这次对张信也格外放心,给他麾下拨了三万骑兵,还有三万印度辅军。

至于粮草,张信大军却没有携带多少,他们这一路,打的就是以战养战的目的。

张信他们离开之后,朱棣才又把精力转回到民政方面。

大乱之后是大治,当初用郑亨担任北路军总兵,看中的就是郑亨善于笼络他人的长处。

在接到朱瞻基传来的消息之后,朱棣也认为在撒马尔罕建立一个撒马尔罕总督府,有利于大明在西域的统治。

而且,这里与奴儿干都司不同,那里只有一些小型部落,一面临海,没有外敌。所以,在哪里设置一个都司就足够了。

而西域这里部落众多,民族众多,国家众多,信仰众多。在这里设置一个都司,根本不能展现大明的强势地位。

设置一个总督府,辖十万骑兵,才能有效威慑各国,维持大明的统治。

所以朱棣其实一直在这里躲清闲,而将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了郑亨,自己冷眼旁观。

他也有心考验郑亨一番,看他能不能当好这个总督。

郑亨早在去年十月就来西域,一直与各部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如今被朱棣委以重任,却也并不心慌。

在长史周旭的协助下,他一边积极安抚各部,与各部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议,一边派出了一支万人骑兵,北上协助唐林城打击白帐汗国各部。

这种一手拿刀,一手拿糖的方式,对付这些散漫惯了的半游牧民族,是最好的方式。

鞑靼和瓦剌就是在这种方式下被征服,西域各部也坚持不了太久。

更主要的是,郑亨承诺了在西域向各部落公开水力纺织技术,让西域的棉花不至于像过去一样必须要运到大明才能卖的出去,费时费力。

他们能在当地直接织布,然后这些布料可以运到大明,更可以直接卖到西方去。

布料在大明廉价,在西方却昂贵无比,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西方,大部分人除了丝绸,就只能穿麻衣,棉布的价格高的惊人。

郑亨此举,等于是给了西域各部一条大财路。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朱瞻基的允许下,他才敢答应的。

对朱瞻基来说,棉布的利润并不是大明重视的,大明真正重视的,是如何维持在这里的长久统治。

棉布只是第一步,今后,还会有许多大明可以外传的技术,通过西域,传到世界各地,让西域各部,脱离不了大明的控制。

利用军队维持的统治是不能长久的,但是利用经济控制维持的统治,却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