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春闱(第3/3页)

两百个宫女当然不是全部,她们只是一些代表,学会了拼音,回去了之后还会再教授他人。

这些都识字的宫女,太监,只要应天府这边,百姓能接受他们教孩子,也就等于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

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等到第一批接受了拼音教育的人成长起来,他们自然能看到拼音教识字,会比死记硬背更加有效果。

不过他还没有算,他既然在皇室用拼音教学,民间百姓哪有不有样学样的呢?

在这个集权社会,他的偏好,就是全国人都要跟着一起喜欢的。

一年级的教材很简单,也就是拼音,看图识字,乘法表这些。

除了这些,朱瞻基也让后宫妃子们编撰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用浅显易懂的对话方式,解释世间的一些自然现象,甚至是大道理。

这才是培养一个孩子对一切未知产生好奇,甚至探索之心的最佳方式。

朱瞻基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全部都能成才,但是只要不拖后腿,不管在哪方面都有所展现,就足够了。

这个学校真正的学生只有十五个,老师的数量却多了几倍,每个孩子的贴身太监和宫女也在学校里面做义工,但是上课期间,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地遵守校规。

朱瞻基在教育上帮不上忙,但是在学校里建了一个游乐场,让他们在上课之余,有个能玩耍的地方。

当然,也免不了偶尔出去偷一下腥。

对此,不要说他的后妃们,哪怕就是那些文官,也没有当一回事,跟大部分帝王相比,朱瞻基的私德好的几乎无可挑剔了。

三月十八,这一日春闱结束,而朱瞻基短暂的闲暇时光,也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这一个月,将会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朝廷需要从这一万多举人里面挑选出来一千多进士,而他,也要从这些人里面,挑选出一些种子。

如今是明初,不是人才泛滥的明末。所以如今每科选中人数虽然不会超过五百,但是选用人数却超过一千。

永乐一朝,如今经过了六次春闱,每次选用人数都超过了一千二,凡是三甲,哪怕殿试被黜落,也会与其他人再次筛选,选为庶吉士,委任官职。

这主要是因为明初到处都缺读书人,到处都缺官员。

不过这几年朱瞻基任用了不少工匠为官,这一科,他决定从严选拔。

后世每次只选三百多人,他也应该这样做,让那些读书人都知道,当官不仅仅只有科举这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