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第3/4页)

大臣们可以反对,但是在皇上的强硬手段下,他们这些人再不甘,最终还是会接受的。

所以说,根本不需要什么阴谋。

那么这件事就变的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这种主动放弃权利的意义何在?

朱瞻基当然不会直接说这只是一场变革的最开始,他们故意放弃一点权力,只是为了让所有大臣入局。

只要大臣们入了局,今后的形势就会更加有利于皇室,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收回拳头,是为了更重的打出去。

而且他也有信心在登基之后,将这部分放弃的权力重新限制起来。

在历史上,大明是文臣统治的“黄金时代”,他们垄断了皇权,让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都不影响大局。

这种皇权衰落,文臣当权虽然被一帮文臣自吹自擂太平盛世,却让大明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独腿。大明因此在繁华中摇摇欲坠,被轻轻一推,就倒塌了。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罢免胡惟庸丞相之职,就开始了跟文臣的百年斗争。

朱棣杀方孝孺,扶持内监,无不是在遏制文臣的争权。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让这场斗争进入了尾声。他死后儿子还小,三杨因此占据了皇权与文臣斗争的上风。

一场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内监势力全部倒下,皇权旁落,以文臣的大胜结束。

也就是说,现在不管朱棣,朱瞻基如何防范,这种斗争是不可能停止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文臣们才对皇上主动愿意放弃一部分权力感到诧异和恐惧。

但是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抛出来的议长一职,在大臣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变相的丞相,让所有人变的兴奋,才掩盖了这一点点恐惧。

相比可以拿到手的权力,一点隐患不算什么了。

但是对中层和下层的文官们来说,他们不可能触及到那个宝座,所以他们也更想搞清楚,这是因为什么。

朱高炽这个时候有些懵逼了,他原本是担心这个计划是朱瞻基拿出来的,朱瞻基会受到文臣的忌恨,所以想要把朱瞻基叫道詹士府来,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

有些事情面对面讲清楚,远比都记在心里更好。

可是现在发现,文臣们根本不在乎这个议事法则对自己的限制,更因为皇上愿意放弃在朝堂平衡的权力而兴奋不已。

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虽然最后依旧需要皇上来裁决,但是文臣们的权力空间更大了啊。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大学士,请问我皇祖父今年多大了?”

杨士奇愣了一下,随即就明白了过来,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明白过来,而且这场谈话还需要进行下去。

他回答道:“陛下寿起元至正二十年,今年已经五十九。”

按实岁来算,朱棣出生在1360年,今年是1418年年尾,实岁五十八岁。但是按照现在的算法,明年五月初二,就是朱棣的六十大寿。

不过朱棣在得到朱瞻基即将年底回来的时候,就已经下旨,明年不会举行万寿节,因为那个时候,他肯定是在南洋的星城。

西征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执念,相比较而言,一个生日过不过都无所谓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皇祖马上就要六十,有一心西征,今后这朝堂还是需要父王与众大臣维系。而父王身体欠佳,精力自然是比不过皇祖父的,所以适当的放权,也是大势所趋。”

这一下,众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过来,但是开心之余,不忘祝贺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好。他们都是朱高炽的亲近大臣,自然希望朱高炽的身体更好一点。

用这个借口来掩饰真实的目的,是朱瞻基早就想好的,因为这是“现实”,非常可信。

而朱瞻基又说道:“孤生于富贵,长于盛世,自小享受奢华,喜欢奇技淫巧。今后即便掌权,也不愿像高祖一样一日忙碌七八个时辰,也不会像皇祖一样四方征略,光是我后宫里的上百个美人,都要我好生伺候呢!”

这句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也就是说,哪怕朱瞻基以后登基了,每日也会想着多玩玩,而不是一天到晚处理政务。

他既然想玩,那政事谁来处理?当然是他们这些文臣了。

所以听到这段话,所有人原本对朱瞻基还有些疏离,但是现在全部变的火热了起来。

在今天之前,朱瞻基因为喜欢奇技淫巧,因为不重视儒家,还遭到了许多非议,但是现在在他愿意“放权”的时候,这些缺点全部不见了,变成了优点。

你不喜欢儒家没有关系,只要肯放权给我们,让我们有更大的舞台来实现人生抱负,你就是好的,你就是对的。

看到众人的神色,朱瞻基的心里也暗笑了起来,这些人还真的是好忽悠啊。他们恐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太孙从现在开始就在忽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