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脱险(第3/4页)

祖大寿看起来是一方军阀,实际上形势比登州恶劣得多,陈新三面临海,只有辽南与后金交战,后方十分稳固,祖大寿则是四面皆敌,与其说他割据锦州,不如说他是自己断了自己的路,不得不困守锦州一处,连方一藻所在的宁远也不敢去。

吴襄一行从宁远而来,沿途堠台林立,整个宁锦之间都有大小堡垒的掩护,如果有一支能与后金野战的精锐,这条防线是可以信赖的。但明军的问题仍在于野战和机动力,失去攻击能力的堡垒并不能起到堡垒的真正作用。

吴襄从南门入城,这里的城头上摆放着两门红夷炮和大量的旧制大将军炮、弗朗机等等。看起来十分坚固,但吴襄知道,这种防线能抵挡建奴的攻击,但无法抵挡围困。

锦州城池坚固,祖大寿原本打算在这里存一年的粮食,按现在辽东的形势也足够了,因为有登州镇在辽南牵制,后金没有力量调集大军来围困他一年,最多来短暂的打秋风。不过受到粮荒的影响,祖大寿的存粮目前只有三个月。

因为祖大寿的现状,他只能在锦州尽量集中力量,连以前辽镇制炮的工匠都弄进了锦州这个前线,如果是能有一点回旋的空间,他也不至于如此局促。

他这样做所造成的后果便是,松锦大战之后,皇太极俘获了完整的明军高水平制炮体系,原来后金负责天佑助威大将军炮的王天相、金世祥被立即调往锦州,靠着那些俘获的工匠,后金在一年时间内就制造出了当时较高水平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所用工艺是铁芯铜体,炮管厚度比旧炮减少了三成至一半,炮重三千六百斤上下,炮管长为二十倍空径,用药五斤用弹十斤,比起原来的天佑助威大将军动辄五千多斤大有改善,从而在红夷炮的制作上接近于大明的水准。

明代红夷炮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工匠迅速进行了改良,在崇祯元年之前就创造出了铁芯铜体红夷炮这样独一无二的技术(注1),让火炮更轻便,也能承受更高的膛压,在当时的工艺上超过了西方。即便后金的水平在崇祯十五年大大提高,还是比不上大明的水平,吴三桂在崇祯十五年铸造定辽大将军炮,在炮管粗细略小于后金的情况下,身管却比神威无敌大将军长了二至四成(366厘米),高倍径能给炮弹更高的初速,在技术水平上仍稳稳压过后金。

吴襄此时当然不会想到那么多的问题,他入城后径自去了祖大寿的总兵府,祖大寿在书房见了这个妹夫,跟着吴襄一起进去的,还有一个年轻武官。

祖大寿让他们坐了之后,脸色阴沉的对吴襄开口道:“两环,你这次去登州,要问明白陈新的意图,他去年搞粮荒赚银子也罢了,总不能年年来我宁锦喝血。”

“复宇放心,下官此去一定问明白,他陈新打建奴归打建奴,年年让关宁粮荒是个什么事。”

祖大寿淡淡道:“上次宋闻贤过来,言下之意是至少能保我等富贵身家,看来陈新至少是要占辽东的,登州镇一旦占了辽东,比起那建奴可要势大,辽东自不必说,至少可养两三百万人,更有登莱青三府可据,山东运河便在其眼皮底下。”

“大帅,要说这陈新其实比皇太极强,眼下的粮荒虽说对咱们不是好事,但也说明这陈新用的不是平常法子,不说他截断运河,只要他每年来这么一次粮荒,京师迟早变成他陈家的。咱们辽镇摆在这个要命的位置,若是几方相持不下,自然是最好,但若是一方已势不可挡,咱们还是要早些选边的好。”

旁边的那年轻武将听了,抬头看了一下祖大寿,只见祖大寿眉头紧锁,这位祖家军的带头大哥这两年也憔悴了不少。

祖大寿过了一会才开口道:“皇太极上次求和,可见他亦是被登州逼迫无奈,登州和东江军已经接近辽中,谁都看得出来后金不妙,朝鲜将后金使臣逮拿送交了东江镇,蒙古那边最近也突生变化,听闻他们各部有人去辽南看了登州的春季攻势,被登州军威吓得魂不附体,回去后便刻意的拉开与后金的关系,种种看来,皇太极走上了当年老奴的旧路,已是四面皆敌。”

“所以属下说陈新总是不用寻常法子,谁能想到他请蒙人去看登州打仗,听说那些蒙人最远的去过连山关,亲眼看到后金兵龟缩不出,连山关已经接近辽中,后金尚无法反击,这些蒙人都是墙头草,登州又一番商业引诱,他们自然不敢再和后金走得那么近。”

祖大寿干脆的道:“也罢,你这次去,就跟陈新敞开了谈,说得直白点,他给咱们多少好处,又如何保咱们身家平安。”

“属下遵命。”

祖大寿抬头对那青年武官道:“三桂此去亦可多看多学,我和你爹都老了,两环去了几次登莱,没看个明白,你少年人去看看门道,咱们若真是学不来,就早些跟登州说好条件,日后行事也有个分寸,免得再落个不上不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