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开海(第2/3页)

徐狗儿一脸惊慌匆匆而入,口中结巴说道:“少……少爷,皇帝陛下来了,皇帝陛下来了。”

徐杰抬头,问道:“在哪呢?”

“在门口等着。”徐狗儿答道。

“那还不快把人请进来?”徐杰有些生气,哪里有让皇帝在家门口等候的道理?

徐狗儿也是冤枉,他自然不敢把皇帝挡在门外,是那皇帝夏文自己要在门外等候通禀。徐狗儿又连忙奔出去请。

徐杰也顾不得三个小皇子,俯身一把抱起自己完成的这些地图,便往大厅而去。

谢昉,吴仲书,刘汜,梁伯庸,跟着夏文直入正厅,站成一圈,无一人落座。

徐杰走了进来,先是见礼,然后把地图一张张往地上铺去。

谢昉却先开口问:“太师,你所言海禁之事,我等心中皆是震惊无比,不知从何商议,特来府中解惑。”

徐杰一边点头,一边铺着地图,口中答道:“陛下与诸位相公是怕生乱事不可收拾?”

谢昉点头:“这是自然,首要之事,便是民脱律法,不可管束,必然盗匪横生。”

这里面有一个道理,出海本就是提头卖命,天有不测风云。若是真有那些胆大匪类,只要稍稍聚出几十人,劫掠沿海居民,岂不比航行几千里贸易来得快?

这世间,哪里还有比中华之地更富庶的地方?哪里还有比抢劫自己人来钱更快的办法?一旦海禁开了,也就预示着就算拿着钱在海外岛屿生活,一辈子不回内地,也可以通过开海的政策轻易获得与内地一样的生活物资,获得与内地一样的生活品质。

不开海禁,也有这个原因。那就是那些想在海外岛屿为匪的人,就算抢到钱,也难以花出去,生活品质有钱也无法保障,等于白抢。开了海,岛屿上的钱就变得有意义了,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内陆所有的物资,过着逍遥的生活。

这个区别看似不大,其实很大。穿了绸缎的人,穿不下麻布。用了陶瓷的人,用不了竹碗。坐上了马车,就不愿意走路。用了舒适家具,就不远坐石头墩子,踩了大理石板的房间,就难以接受泥泞土地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品质。

没有几个人愿意抢了百万家财,却还活得像个深山野林里的人。

但是海禁一开,这个区别,几乎就没有了,只要有钱,在海岛上还是在内陆里,几乎都是一回事,需要的东西,自然有人争先恐后给你运来。

但是徐杰提出开海,自然不是一时头昏,只听徐杰说道:“谢先生不必过于担忧,开海生乱,这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控制这个乱,使之走向正轨,我也有一些对策。首要对策便是朝廷要竭尽全力投入其中,朝廷要大力打造水师,把附近海上之陆地都占住,开州府管辖,如此就能把律法推出去,控制近处乱民滋生,如此可保沿海安宁。

海外之地,并非都是荒蛮无用之地,反而大多都是肥沃之地,我大华如今人口已过万万,土地出产难以再有大的增长,这些海外之地,正可减小许多压力。如吕宋一岛,便有几十州府的广阔地盘,种植水稻再合适不过,而且气候稳定,一年几熟,若是尽开发之,再养几千万人不在话下,朝廷便再也不用去烦忧度支上的问题,大灾小祸,皆有余粮应对。”

谢昉闻言,似有不信,开口问了一语:“不知这吕宋在何处?”

徐杰走了几步,点了一下地图:“此处。”

夏文与众人皆俯身去看,夏文已然开口:“此处当真有太师说的这么大?”

徐杰点头:“吕宋这一带,可不止这么大,群岛无数,面积巨大,皆是种稻之地,若是真把这一带全部占得,多少万人都能养活。”

能养活人这个论点,显然打动了谢昉等人,这些人都是治国之人,农业社会,其实粮食就是国家之本,没有什么能种出无数粮食更有吸引力的论点了。什么矿产资源,什么土地面积,什么林木产出,都不如粮食来得直接。

谢昉依旧理性非常,闻言又道:“若想大面积种植作物,民岂愿背井离乡?无民,再多的田地,也无甚意义。”

徐杰面色一沉,指着另外一块地图:“此处不远,南下往西,过海峡,越一片广洋,沿途皆有补给,广洋之北,便是天竺之地,广洋之西,乃黑人之地。无人可用便可在此两处寻人来用。此两处人口众多,取之不尽。”

徐杰所言之海峡,便是马六甲,沿途行船,不比太平洋难找补给,而是皆可沿岸而走,补给不缺,郑和下西洋也基本是这个路线。印度洋北,就是印度与斯里兰卡,印度洋之西,就是非洲。

徐杰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有一个词汇呼之欲出,那就是“奴隶”。历史上的黑奴贸易,本身就是用来做农业生产的,造就了无数美洲的大庄园主,这些大庄园主生产的东西,极大部分都被运回了欧洲,欧洲的人口暴涨,也从这个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