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党争的开始:端王集团的惊世废立阴谋(第4/7页)

这就是慈禧为掌控皇权而进行的“顶层设计”,而光绪的性格也是能够让慈禧满意的:经过从小严格的洗脑教育,光绪始终逃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事实上对于慈禧来说,废掉光绪还不是她最要考虑的内容,她最要考虑的是废掉光绪之后谁来取代。如果端王集团推出的这个人选还比较理想的话,慈禧也不会太在意,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溥儁已经14岁了,不说不可能再像光绪那样可以从小进行洗脑教育,且说他一旦成为皇帝就即将成年亲政,再加上端王这么一个厉害的老爸,老爸背后这么一个厉害的权势集团,一旦溥儁当上皇帝了,他们父子联手,权势集团抱团,就再也没有慈禧什么事了——甚至只怕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

好吧,就算相信溥儁成为新皇帝后,端王集团还能够对慈禧保持忠心——即便如此,慈禧也不可能支持端王集团的废立计划。

因为如此一来,她又不能“临朝训政”了。

溥儁是比光绪小一辈的人物,从辈分上说,他又是慈禧的孙子辈人物,如果让溥儁成为新皇帝,那么慈禧又将面临当年同治去世后的难题:她要荣升为皇祖母,只能退休!

事实就是这样了:废掉光绪再立新君只是在表面上顾及了慈禧的感受,实际上却没有“真正为慈禧去想”。在这个皇宫里,再也没有比载湉做皇帝更符合慈禧的利益了,而废立打破了这么多年慈禧苦心维持的掌控皇权的模式,也损害了慈禧最看重的一件事情——权力安全。

光绪虽然在戊戌变法时不听话,有参与“围园杀后”的嫌疑也令人可恨,但总体来说,他的表现还是令慈禧“满意”的,圈禁他,自己出来“临朝训政”,就是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慈禧仍然大权在握,光绪又翻不起什么大浪,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又怎会凭空去折腾,给自己制造一份新的威胁?

也就是说,光绪纵使有千般不好,他也是个完美的道具,溥儁纵使有万般之好,却很可能不受控制——所谓“理想之君”,就是能保障慈禧的权力安全的“理想”人选,而不是“谁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慈禧不支持端王集团搞废立,并不是因为慈禧反对搞阴谋,而是因为这个阴谋对她没什么好处。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在1898年9月21日终止变法之时,慈禧既要说光绪有错,但不能真正说明到底犯了什么错。慈禧能够剥夺光绪皇权的途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坐实光绪有参与“围园杀后”的阴谋,违背王朝“孝”的根本。这偏偏又是慈禧不能说的,说了就要防备端王集团的人趁机起哄废掉光绪(刚毅已经露出苗头了)。慈禧只能破口大骂光绪“坏了祖宗家法”,这就是老太太说不出来的苦啊:她骂光绪,也是为了“保护”光绪,她既要夺走光绪的皇权,又要想方设法保住光绪的皇位。

天下,乃我一家之天下,一人之天下,只能任我折腾、蹂躏,而不能由你们任何人,有任何非分之想!

这就是专制王朝政客的逻辑,政治理想是不重要的,个人情感也是不重要的,荣与辱,爱和恨,全都不重要,它们都得服从手中的权力。在得知“围园杀后”的那一刹那,慈禧对光绪是恨得咬牙切齿的,可是恨又如何?慈禧知道,她离不开光绪,不仅离不开,由于光绪已经栽了一个大跟头,今后更不会有人待见他,还要更加注意保护他的皇位,也要注意保护他的生命安全。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保障光绪安全地活着,光绪也必须安分地做傀儡皇上——因为他已经命中注定是一个道具。

在圈禁光绪的同时,慈禧向瀛台派出了几十名心腹太监,日夜监视光绪,过去很多的书常常认为这是慈禧防备光绪“再生异心”,事实上对于慈禧来说,她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防备光绪一时想不开而自杀。

对于一个曾经巴不得他快死的人,冷静下来之后却要体贴入微地派人照看他“不死”——这是多么亦真亦幻的生活啊。

好吧,现在我们知道了,恰恰是从慈禧“临朝训政”的权力安全角度出发,她就不可能废掉跟她捆绑在同一战车上的光绪,慈禧其实并不是天然地和光绪过不去,她其实也曾经指望过光绪能够在她的权威下“变法”成功,实现大清富强和她继续掌权两方面的皆大欢喜。然而她却失望地发现没等到大清富强,自己的大权却差点丢掉了。于是乎老人家转而去联合光绪在变法中得罪了的现有官僚集团(特别是端王集团这些满族亲贵),终止了变法,端王集团就是慈禧实现临朝训政的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不过,不是成为了盟友对于双方来说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