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纵横四海(第2/13页)

黄郛在华北寸步难行,加上日本人逼迫,不得已南返避入莫干山中。

华北诸侯如此跋扈,让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感到十分棘手,便由南京行政院下达命令,准备将一些地方军队调出华北,其中也包括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这些将领,早在北平买田置地,没一个肯走,但不走就是抗命,这个罪名说有多大就有多大,弄不好还得挨中央军的揍。

正在彷徨无计之时,萧振瀛突然发现并抓住了一个机会。

在“何梅协定”签订之后,中央军被迫撤出华北,北平城的防守因此变得十分空虚。

日本人不便直接动手,但他们可以利用那些“失意的军阀政客”生事捣乱。于是,在日本华北“驻屯军”的撺掇和怂恿下,便发生了所谓“正义自治军”叛乱事件。

当时平叛的是城外的东北军,可是东北军实力有限,军纪也不好,这让人始终放心不下。

萧振瀛见此,急忙提出建议,表示二十九军愿意调兵防守北平。

当时何应钦已去南京,负责留守的人一听喜上眉梢。长城抗战,二十九军一战成名,绝对是一支声誉极佳的劲旅,正求之而不得啊。

得到对方的同意后,萧振瀛立即打电话,星夜调兵入卫北平。

总算插进了一只脚,可撤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仍不断地催促第二十九军南下。

看来汪精卫跟我们不是一边儿的,也只会跟黄郛一样“卖国”。萧振瀛转而找蒋介石,以“拱卫华北”为名请求让第二十九军继续留驻。

没有想到,从华北撤出第二十九军,原本就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共同之策。除了拿空话敷衍,萧振瀛什么也没能得到。

以前屡试不爽的纵横术再次遭到挫折,生意做不下去了,一贯自信的萧振瀛开始变得绝望无比。

按照行政院命令,二十九军在撤出华北之后,必须参加南下“剿匪”,并且很有可能会在“剿”的过程中拼得一干二净,一想到这里,萧振瀛就感到不寒而栗。

此时有客来访。

这也是个到处混事的主,他问萧振瀛:你们二十九军想不想在华北继续待下去?

当然想啊,傻瓜才会不想。

那么附耳过来。

听罢,萧振瀛的脸色变了。

来人说:为今之计,只有搭上日本人这条线,二十九军才能留在华北,并把位子坐稳当。

眼前可能是杯藏了毒的酒,但为了让二十九军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不喝看来也是不行了。

萧振瀛一咬牙,一跺脚:那我就去见他一见。

见到的人是土肥原,作为“土匪的源头”,他一直在华北播撒祸患的种子。

起先气氛尴尬,因为大家都知道,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砍过日军的脑袋。

萧振瀛在国人之间纵横惯了,但纵横日本人还是头一回。

他侃侃而谈:二十九军虽然跟你们打过仗,但是各为其国,我们之间并无私仇。现在签了停战协定,就应该化敌为友。

你们先前找黄郛谈判,那是找错对象了。黄郛,一光杆政客耳,他能做什么主呢,就是他答应了,我们军人不答应,原来答应的还是无效。

 

作为“土匪的源头”,土肥原是“华北自治运动”的幕后策划者

土肥原承认萧振瀛说得没错。

虽然赶走黄郛,但“失意的军阀政客”里面又挑不出中用的,好不容易搞次叛乱,还被一下摆平了,所以他也很是着急。

萧振瀛说:你们要谈判,找我们啊!

我们手上有枪,我们答应了,就能算数。

土肥原眼前一亮,那行,只要你们不反对日本,就可长驻华北,而且我们日本会支持宋哲元。

土肥原代表的是日本军部,有了这条线,宋哲元变得有恃无恐,蒋介石毫无办法,只得解除了调二十九军南下的命令。

1935年8月28日,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接替张学良成为华北第一诸侯。

蒋介石在看到第二十九军欲挟日以自重后,迅速指示外交部与日本驻华大使接触,想夺回华北问题的对日谈判权。

第二十九军所恃者,就是能够与日本人谈判。土肥原们都是很现实的,他们能逐黄郛而交二十九军,难道就不会在获利之后,再次抛弃二十九军?

纵横大师萧振瀛再施纵横术,他跑去当着面问土肥原:你们日本是军人做主,还是外交做主?

土肥原听说外务省横插一杠子,果然大为气恼。华北是我们军人流血流汗打下的,玩嘴皮子的却想来抢功,做梦!

立即报告军部,后者也马上向外务省施加压力,军部发了火,外务省连个屁都不敢放,结果日本驻华大使被召回国,南京外交部连谈判的人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