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整备和插曲(第2/3页)

而其他人都被我尽量带了出去,好对南朝特有的战争模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次大军云集,可谓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就连韩良臣这样有点眼高于顶的人物,也不例外。

像韩良臣以总教习的身份,兼领第一教导队主官;风卷旗为步军都头,统领白兵队和矛队;第五平为随军参赞,燕九儿则成了斥候队长,崔屠子做了军中的总伙头,钱水宁是骡马队兼夫役头领……

而所有铳队由我名下直领,等到了战地再按照需要配属给他人,其中六个队头和佐副有四个都是我藩生子,另外两个是亲近国人出身,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保证从容指挥的相对可靠性。

不出意料的是,数日之后,被说服的辛稼轩也拿着荐书,加入了我的麾下,自然受到我的热情欢迎,那位太尉家神通广大的陆小姐,直接给他搞了一个仁勇校尉的诰身,直接作为我的副手,赞画襄佐营中庶务。

一起同来的还有八位来自武学的教习同僚,其中有五位已经明确的意向,打算籍着这个由头,投入我麾下以家臣的身份领受食禄,只是先前短期内,还暂时没法放下武学之中的事务而已,正好籍着这个机会下定决心。

另有七十多名打着军前见习的旗号过来,已经是武学末期的高年级生员,就完全是意外的惊喜了,因为其中修习马、步、射、工、淄诸预备科皆有,算是颇为全面的一个群体。

当然我更怀疑,这其实是那位陆小姐为了帮村自己的情郎,不至于势单力孤,而动用家里的影响假公济私的产物。

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我是好事居多,作为广府武学三所预备学堂之末的讲武东学,这些年无论是升学率,还是择业率都不尽人意,变成不得志者闲投之地,生源和投入都日渐窘迫,对于在学师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这几年因为生计或是家业供养不济,中途辍学归家的,也时有耳闻。

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伸出的某只橄榄枝,投入某个外藩家,做一个新进的家将、家臣之属,也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出路,或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特别是这个藩家看起来充满潜力和后劲的情况下。

当然了,若是有可能,我巴不得把武学的全部墙角都挖过来才是。不过目前还只能是难以实现的妄想,就算是眼下这批人,能够截留下一半来,对于急缺正统出身的士官和基层军官的我来说,那也是一大笔收获。

然后我决定,以善用专长为由,将他们大部分人都安排到白兵队,射生队和矛队这样的传统序列中去,仅少量表示出投效的意向的,才放到我的第一教导队里来,进行磨合和适应,也算是一种考验和观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和相处之后,再将其中看起来比较可靠的人选,吸收到六只铳队中去,算是作为自己人来重点培养。

这样下来,从另一方面说,也能满足某些上位者,暗中掺沙子和安插沿线耳目的需要了吧。

然后是制定他们的薪饷和抚恤标准,简便易行的赏罚规则和日常操条,确保基本的令行禁止,编列各种情况的预案和注意事项,非如此不足以凸显,我潜移默化的个人色彩和影响力。

虽然朝廷会拨给基本的粮饷,但是指望这个东西能够如期准时不折足用,还不如期待发改委宣布全面物价下调。

如此千头万绪的思索着,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我却被一个声音唤回来。

“罗中侯……”

“你有什么事么……”

我看到一个有些恭切的面孔,却是武学转过来教习之一的张立铮,之前一起饮过酒的几面之缘。

籍贯上属于北人的后代,据说祖上原是河西边军子弟,却阴差阳错的南投正定帝的麾下,与洛都权臣一族的远宗,都是瓜洲张氏的支系。

因此相貌上多少还有点西北党项藩的血统,在同僚朋党间有一个“张胡子”的绰号,他现在充当的是第二白兵队副,负责格杀拼斗的训练。

“标下有些不情之请,能否请中侯且听一句……”

他似乎下了什么决心道。

“直说无妨……”

我正色道。

“中侯可知,这些年本学出入渐少,却很有些困顿生员……”

“等等。”

我惊讶了一下,他居然会和我说这个问题。

“你是希望我能够扶助这些生员完成基本学业么……”

“却是标下冒昧了……”

“却也不是不可以……”

我想了想,这事。

“只是需要他们签写契书,结业之后须得到我家来,仕事数年以偿如何……”

当然,只要来了我家,真有本事的,都会想办法让他留下来,这不过是花小钱博彩将来的一点预期,对于我的身家,真算不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