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北境(第3/4页)

这种轻蔑和不屑的眼神在时隔两年的蒲州城中,李光弼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同样是自己兵败落魄之时,同样是被王源搭救到了他的大军之中。两件事相隔数年,但带给李光弼的是一样的无地自容和咬牙切齿。虽然王源从没有说过一句让自己难堪的话,但李光弼却觉得,那比说了难听的话还让人难堪。可是王源不说,依旧是那种笑容和眼光,让李光弼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之后的那次会议上,李光弼对王源舍弃大军要去救颜真卿的举动表示异议。然而不仅自己的话被王源无视,还引来了王源的部下的嘲笑和奚落。当年吐蕃兵败的事情、潼关兵败的事情一一被翻了出来。王源虽没说半句,但他部下的那些话显然是王源授意的,李光弼坚信如此。李光弼知道,自己和王源之间不可能有本分的交集了,自己不可能听命于王源,而王源也不可能信任自己。故而在王源离开之后,李光弼和郭子仪进行了一次长叹,将自己所认知的王源这个人的秉性尽数告诉了郭子仪。庆幸的是,郭子仪对王源也并无好感,觉得此人盛气凌人,所以两人决定离开王源的大军回到成都去。

到了成都后,陛下对两人的褒奖让两人受宠若惊。之后,从陛下口中,从一些官员口中,以及从寿王等几名王爷的口中,两人听到了太多关于王源的事情。房琯之死,王源对于兵权的强力把控,竭力阻挠重建禁军之举,乃至于对陛下的诸多不敬,等等等等的所作所为都让李光弼和郭子仪觉得房琯对王源的那句评语是不错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王源恐怕正是要这么干。

李光弼和郭子仪很快找到了该努力的方向。也明白了玄宗那些长吁短叹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二人而言,这将是个为陛下分忧的绝佳机会。当然,选择了这个机会,便等于同王源真正的对立,或许房琯的下场便会在自己二人身上重演。然而此时此刻,郭子仪和李光弼却已经不会去考虑这么多。于公而言,此举是为陛下尽忠,不能让陛下受制于王源的控制,于私而言,这是他们唯一可以借力同王源抗衡的机会,是成为陛下倚重的国之重臣的最佳途径。鉴于此,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

两人向玄宗提出了去河东朔方两道收拾旧部募集兵马的提议,并且明确告诉玄宗,他二人愿意誓死为陛下效力,重整一只兵马完全听命于陛下之命。愿意在神策军逡巡不进之时挺身而出,为陛下夺回长安,迎接陛下回归京城。

玄宗当然大喜过望,他要的便是这个结果。玄宗之所以不敢太明白的表达此意,是担心这两人不敢这么做,不敢和王源对抗。现在两人立誓效忠,要踏上这一条路,玄宗当然求之不得。玄宗当即下旨,给二人分封官职,并且趁着王源尚在叛军腹地的这段空挡,下旨命高仙芝将那两万河东朔方的兵马归还给两人,作为他们建军的本钱。就这样,李光弼和郭子仪踏上回归河东朔方两道的征程,开始了他们积极募兵另起炉灶的艰辛之路。

回归陇右和朔方之初,可谓举步维艰。不过好在王源的神策军早已将河东和朔方的大部分城池收复。叛军兵马也自知神策军不好惹,纷纷退守太原朔州代州一线做防守之态,这给了李光弼和郭子仪腾挪的空间。二人率两万兵马立足于灵州,借着下方神策军的威慑之力快速的招募兵马扩大兵力。在朔方河东两道大部分收复之后,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也纷纷回归。得知灵州有朝廷兵马驻扎,大批百姓们聚集在灵州一带,这给了李光弼和郭子仪很好的募兵环境。为了吃饱穿暖,为了家人不被饿死,百姓们不得不参军寻求活路。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来者不拒,上至五十多岁,下到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都一概接纳。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李光弼和郭子仪便招募了四万多兵马,加上两万回归之兵,两人短时间内便建立了一只六万人的大军。

然而,虽然手握的兵马人数庞大,但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明白,手中的这只兵马其实战斗力并不强。若以这六万兵马攻坚作战,那是绝无胜算的。两人于九月底十月初试探性的率军攻击代州,然而那一仗打了一半。郭子仪和李光弼便下令停止进攻,撤离了代州。因为,那是一场糟糕的攻城战,六万多兵马攻打只有六千余守军的代州,却如同乱糟糟的一窝无头的苍蝇一般毫无章法。在避免更多的伤亡之前,两人只能下令撤退。

这一战也彻底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冷了心。他们意识到,新募的兵马若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是根本不堪用的,攻代州尚且如此,攻长安更是绝无可能。然而两人在玄宗面前夸了海口,数月时间招募兵马,可夺回长安,迎接陛下回京的话犹在耳边,现在眼看这一切是不可能了。兵马自然可以继续募集,甚至再募集数万也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些兵马不能打仗,募集了又有何用?而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能夺回长安,将这个大功劳攫入囊中,完成对陛下的承诺,不让陛下失望,这将是个摆在两人之前的巨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