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贪婪(第3/3页)

到时候,受伤的,同样是刘彻……

没办法,谁叫他是皇帝?

皇帝既然是最高统治者,享有无穷的权柄和至高的权威。

那么相应的,也要承担一切好的,不好的,他的锅和别人的锅。

事情,真要拖到民众发现自己被忽悠了的时候,刘彻最好的结果,也是民望大降,同时还得丢几个替罪羊出来。

但那没有用!

老百姓们从此会对政府的信任大大降低。

国家这个东西,只要忽悠了百姓一次,那第二次再颁布什么政策的时候,大家就都会用怀疑和疑惑的眼神看待。

公信力这个东西,只要丢掉了,再想找回来,那就难了!

所以,刘彻看上去,唯一的选择,似乎只能是认下这个亏,合着血将牙齿吞下去,在这些家伙吃饱喝足了以后,继续大出血来维持低粮价。

不然的话,他就只能在现在就激怒百姓,将百姓的仇恨吸引到自己身上和未来被人怀疑和不信任中做选择。

“恐怕,这些家伙笃定了朕,会选择后者……”刘彻冷笑两声。

统治阶级的节操一向低的令人发指。

说过的话,就像放过的屁一样,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在不利的时候,忽悠百姓背锅接盘,有好处的时候,一口独吞,连渣渣都不剩下。

对于官僚和贵族们来说,忽悠百姓算个毛的罪啊?

孔夫子一句民可使使之,不可使由之,道尽其中的真髓。

只是……

“朕是要做大事的人,安肯如尔等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丢了节操?”刘彻深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无论是与匈奴争霸,还是未来殖民印度。

他都需要他的子民清楚的知道,他这个皇帝,说话算数。

就像商鞅原木立信,给秦帝国七代的风光和强盛。

但毁掉这一切,却只需要一年。

当秦帝国灭亡的时候,连关中大本营,三秦父老,都抛弃了它。

那些曾经帝国的基石,支撑秦帝国追亡逐北,统一天下的三秦子弟,袖手旁观,看着咸阳毁灭,看着赢氏坠入尘埃,落入地狱。

孝公之时,秦国连函谷关都丢了,河西之地尽入敌手,秦没有亡。

秦武王之时,秦国被天下围攻,秦没有亡。

长平之战时,面对赵国的消耗战和相持战,秦人连八十岁的老人,都开始向前线运粮,秦还是没有亡。

六国攻秦,兵临函谷关,全天下都开始围攻秦,秦还是没有亡。

为什么在其统一天下,南并三越,北逐匈奴,几乎全盛之时,被几个农民吼了一嗓子,他就亡了?

历朝历代,无数人给出了无数的答案。

但在刘彻看来,秦的灭亡,是因为它亲手毁灭了它赖以为强盛的基础。

这个基础来自商鞅的原木立信。

当秦帝国失去了它的公信力,它的贵族阶级,它的统治阶级,和它的官僚阶级抛弃了它的本来。

于是,它的灭亡,就不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