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收编(第3/6页)

错非刘彻是太子,他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刘彻手里,程郑婴真想破口大骂。

但下一刻,他就听到了刘彻的低声叮嘱:“程郑先生勿慌,孤不会让先生吃亏,更不会让先生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的……”

这么一听,程郑婴心里多少才有了些安慰。

然而,再一想,那么多钱,终究还是要从他袋子里出,他心里多少是很肉疼的。

“罢了,罢了,就当是个买命钱吧……”程郑婴在心里摇摇头,其实这么多年来,他在贿赂官员和宦官等方面,也差不多花掉了价值相当的金钱。

这么一想,心里顿时就舒坦了。

更何况,还能顺便把老对头卓王孙也给拉下马……

刘彻却是不动声色。

卓王孙跟程郑婴吃掉了邓通那么多的产业,等于是从汉室的身上挖走了一大块肥肉!

要说刘彻心里能好受,那才叫见鬼了!

只是,暂时,卓王孙跟程郑婴,都不能动。

因为暂时还没有能替代这两人掌管那个庞大的工业帝国的人选。

所以,先从他们身上拿回一些损失再说。

十万万钱,是刘彻经过衡量后得出的一个数字。

这笔钱绝对足够整个褒斜道工程的勘探施工。

小猪挖褒斜道失败,技术上的原因是一个,耗费巨大则是另外一个原因了。

想想看,秦人在百余年前都能在渭河上架起长达数百米,可供六骑并行的渭河三桥,秦长城恢宏无比,秦代的工程技术达到了一个前铁器时代的巅峰。

作为秦代的继承者,汉室的工程技术也差不多那里去。

迄今为止,秦人修建的直道和驰道,汉室朝廷都一直在进行维护和修缮。

历代天子帝陵工程,更是复杂无比,规模宏大,譬如霸陵,把整个大山都掏空了。

真要下定决心,技术上的问题是可以排除的。

刘彻就记得,东汉时期,褒斜道工程竣工,从此打通了关中和蜀郡的水上交通。

东汉的工程技术,可未必比现在先进到哪里去!

更何况,东汉政府还是一个跛脚政府,无论从动员能力还是掌控能力,东汉都拍马赶不上西汉。

既然东汉能搞定,西汉自然也应该能搞定。

最多不过多花钱嘛!

最重要的是,刘彻想通过这一次主导褒斜道工程,展示给这个的时代的精英政治家和统治者们另一种工程建设方式。

反正花的不是汉室朝廷的钱,不管刘彻怎么胡闹,也不会有人意见。

而一旦成功,毫无疑问,这将给整个天下做了一个相当正确的示范。

这个示范,就好比后世天朝改开之初的深圳之于整个天朝。

自古以来的例子都证明了,我们的先人,对于优秀制度和有利的政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譬如商君变法成功,即使商鞅身死,而其所立下的制度却从此没有改变过。

秦朝灭亡了,但它的政治结构和法律却被稍稍改动后就成了汉室的制度。

在两汉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也一直被后世沿用。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更是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的标杆。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奉行的一直就是实用主义。

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肯定是好猫!

只要有利的事情,他们尝试了以后,基本上就不会扔掉!

而在这些过程中,那些不利的东西,不断的被淘汰出去,每一个制度,每一个政策,从开始到最后终结,都会变得连让它的开创者都认不出来那是他弄出来的东西。

即使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像中国人这么爱折腾,爱尝试的民族,也并不多!

刘彻一直觉得,要是没有蒙元南下,满清入关,后世的地球,恐怕早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

刘彻把程郑婴刚安抚下去。

关中的擅权们就急了。

诚然,蜀郡那边的铁、粮食和丝绸还有食盐,都是关中需要的。

但那时关中人民需要的!

不是关中商人需要的!

老实说,一些关中商人们的思维很简单,他们就想守着关中这一亩三分田过日子。

外面的别进来就行了!

但外面的人偏偏在不断的进来。

这几十年来,关中的商人其实也是在不断的洗牌。

尤其是汉室天子喜欢把天下的富商豪强往关中迁徙,这些人带着巨额的财富而来,即给关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一批新的竞争者。

三十年间,整个关中不仅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就连商人的势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知道多少老牌豪门衰落,而新的势力崛起。

别的不说,两年前新君登基,那批依附老臣的商人,反应不过来的,就统统被淘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