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4/8页)

郭煌一说话,气不打一处来,而且声音越来越高,使得凌清扬一下子躲得离他远远的。等郭煌知道自己离了谱,紧走几步赶过来,不想凌清扬停住脚步,斜睨着眼睛冷冷地问道:

“郭煌,这假你也造吗?”

“当然造。”郭煌毫无愧色,但压低了声音,引导着凌清扬向字画商店走去,边走边说:

“可我从不骗人,明码实价是高仿品。这些年,上至吴道子八大山人到现当代艺术大师的画我全仿过,这叫虚虚实实淘宝,真真假假求乐,可我从不以假乱真,坑蒙顾客,特别是对你这海外侨胞、爱国人士更是青眼有加,绝不敢以次充好。”

凌清扬笑笑,说:“我明白了,你这叫真假画,不是假真画,是讲良心的画。”说着,她又在一家挂满古旧山水画的店门口驻足,不解地问道:“这古色古香的画纸也专门有卖的吗?”

郭煌故意做了个鬼脸:“夫人,这可是作画人的饭碗,告诉了你,整个街上的卖画人可要骂死我了。”他拉着凌清扬走了几步,附耳说,“你闻到这画店的味道了吗?对,它一门两柜,隔壁就是茶座。这全部的奥妙就在这茶叶上,比如我用宣纸画一幅五代韩滉的《五牛图》,挂在墙上,墙底下放置一口装满凉茶的大锅,下边架上木柴文火熏煮,用这茶水蒸发的气体将画纸熏黄,还可以让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它的陈化。”

“没想到这茶叶还能化腐朽为神奇,就是陆羽再生,也会为你们梁州人叹为观止的。”

“这茶叶的用途你还真是不可小瞧,用它蒸煮瓷器,可以把‘叫光’变成‘哑光’;浸泡假玉,渗入颜色,变作常年埋在地底下被渗入天然杂质的古玉,就连内行也会看走了眼。”

此时夜色更浓,几家店门开始关张,街道上人影晃动,像走马灯一样忽长忽短,弥漫着一种诡谲的气氛。灯火阑珊处,凌清扬隐约看见一家店外招牌上写着歪歪斜斜一行字,走近了分辨,原来是“批发红山文化,专售明清家私”的字样,不禁打了个寒噤,搜幽探古之情霎时冷却了不少。

“郭大师,你越说我越感到害怕,看来这梁州的水太深,这文物我横竖是不敢再淘了。”凌清扬半真半假地说道。

“这就大谬不然了,岂不闻‘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你要相信一点,有艺术良心的梁州人还没有死绝,小事上不得已做做假,大事上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敢卖了良心。”

凌清扬从心底感觉到对方的真诚,心中暗忖:无论是淘宝还是干实业,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心里踏实多了。想到这里,凌清扬突然意识到此行的目的,便转而问道:“这仿品遍地,要想淘点真货这可去找谁呢?”

“要揽瓷器活,得找金钢钻儿,你要想买真玩意儿,我到时候可以给你介绍一个人,此人称得上是梁州城通古知今的第一玩主,看货十拿九稳,不光眼真,手上功夫也十分了得,他叫黄河平,人送绰号‘一把摸’。”

“一把摸!”凌清扬脱口而出,她不禁想起龙海也向他提及过此人,便拿定主意让郭煌马上就去引见,不想对方连连摇头。

“不行,不行,这家伙有个怪毛病,常常一人单挑,行踪不定,从不邀人到他家里去,更别说领生人去了。不过他有间门脸儿在这条街上,隔三差五有朋友相约给人看看货,今天咱可以过去碰碰运气。”

郭煌连说连走,引着凌清扬到了街头一家不大起眼的小店,只见门额上写着“博雅斋”三个字,并且是溥杰的字体。店门关着,可门板的缝隙处透出些许微光,郭煌把耳朵贴上去,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咱不虚此行,这小子在呢。”说着用手指在门边上钩动了一下,那扇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把摸”这间店门面不大,可进深挺长,进门是文物展厅兼过廊,两边橱窗里点缀些古董,最显眼的却是摆放两厢的紫檀木家具。凌清扬认得,这是有名的“一堂八椅”,真正一水的明代家具,能收集齐全到这种程度的实属罕见。

穿堂而过,就见左侧有一开间客厅,一群访客正众星捧月般围着店主人说话。这人背对着门外,盘腿端坐太师椅上,手中正托着一个瓷坛在评点着。

“你们不用争,这既不是明代,也并非民国的瓷器,这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看这坛面上的山水画,知道谁画的吗?这叫四王山水,是清初四大山水画师叫王原祁、王时敏、王时古和王鉴的,个个画技了得。他们的画常用做官窑烧制的供品,绝不是晚清海派的画法,你们看仔细了。”

瓷坛被放在桌上,众人的脑袋围拢了一圈,全盯着坛子,特别是旁边一胖一瘦的两个人,可能是买卖双方,恨不得把眼睛粘在青花瓷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