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新世界 第一百九十六章 恐惧(第2/4页)

西方国家的亚洲外交专家们正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的活动却被国内限制了。而中日谈判似乎就在这种氛围下,很快的就要达成。亚洲的新格局,至少在暂时是不会发生什么比较大的变动了。

只有少部分的西方外交人员——特别是那些长久的在亚洲的外交人员。忧郁的注视着现在局势的发展,注视着中国内部的躁动。注视着他们可能错过的大好机会。却只有在报告上宣泄他们的情绪。谁都知道,这些报告会被束之高阁。等到时过境迁,再也发挥不了作用。英国驻华大使克劳福德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每当他看着南京街头那些游行的青年,看着当天的中国报纸,看着雨辰近期的举动。他都敏锐的感到了局势的变化。对日的胜利,虽然奠定了中国未来的强国地位。但是也导致了中国内部权力的进一步洗牌。虽然不知道局势会朝哪一个方面变化。但是这的确是列强国家影响中国局势的最好机会。

……可是,他现在没有这种权力,只有看着时间慢慢的走过。

“……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躁动的火药桶。而这个火药桶的引线,从1911年上海的枪声响起,这支国防军建立的时候就存在了。不过一直缓慢的燃烧到了现在。

对于东方这些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来说,他们的军事团体在发展壮大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变得要谋求政治权力。这种变化是非常自然的。在强大的实力背后,还有足够的思想基础支撑他们的呼声。那就是因为中国胜利而变得越来越剧烈的强烈民族主义思想——就像日俄战争之后的日本。中国的文官政府并不具有日本政府当初的权威。他们没有根基,不是延续多年的贵族。他们都是在光复之后突然跃上政治舞台的。他们在这几年当中,也经营了他们的实力,也不愿意放弃他们拥有的权力。特别是希望将国防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采取某种比较温和的态度。这些都引起了国防军军官团的剧烈对立思想。一些激进的军官就出现在大家的视线当中,成为了整个激进团体的代表。

雨辰在过去很好的压制了双方,让这个火药桶爆炸的时间推迟了。他接长了引信,但是在今天这个时候。随着中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他的反应就显得非常可堪玩味了。他至少在从东北回到南京之后就显得有些不作为。似乎就是在静静的看着事态朝前发展。他的这种选择,背后的心理因素只能有两个。一个是希望以镇静的态度稳定现在的局势,不以激烈的手段来激化矛盾。至少要等到中日谈判尘埃落定之后。一个就是他也许也在观望,想利用局势的发展最后强化他的权力。控制住声音已经变得越来越大的文官政府。

更有可能的是,这两种思想混杂在一起左右了他的行为。让他第一次变得不果断起来。

在这个国家他拥有无上的权威。他也等于拥有最后的仲裁权。但是打击任何一方,都会让他心目中的快速强国计划变得道路艰难————也许他真的有这个计划,天知道。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他至少在他准备去上海之前,还是难以做出决定的。

就在雨辰态度暧昧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受到了雨辰态度鼓励的双方————至少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解读了雨辰的沉默。他既没有发表什么讲话指责政府,也没有惩处那些拥有激进思想的军官。只是集中了首都的内卫大权,交给了他一个信任的年轻军官。双方的活动都加剧了。政府和议会方面,和国防军当中温和而有威望的何燧将军达成了同盟。何燧将军有着完美无缺的经历。他是战争英雄,是雨辰的老部下。而且他还有着正直高尚的人格。大概政府方面认为他们找到了雨辰最好的接班人。何燧将军在未来从政之后,的确可以更好的牵制雨辰绝对的权力。这位将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认为雨辰当克伦威尔是一件好事。国防军也需要改造。

但是理想主义者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文官结合在一起,往往也就是失败的开始。

被何燧将军的‘背叛’还有文官政府咄咄逼人的态度所激怒的国防军大多数军官们有什么样剧烈的举动,现在还难以明白。毕竟作为大使,也只是一个外国人。而国防军作为军队,又有保密的传统。但是可以想象,他们不会无所作为的。

在这样的暴风雨欲来的局面下,雨辰的地位是尴尬的。我可以用身上的每一块英镑打赌。他不想国防军变成可以自由行动的军事政治结合的团体。他要保持对国防军的绝对控制!但是他也不愿意自己的权力逐步的丧失。需要国防军的激进派别继续牵制文官政府权力的扩大!在外人看来,整个民国似乎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背后,也许就隐藏着能够摧毁一切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