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一统之路 第三十九章 统合(三)(第2/4页)

他微微抬手,李章云矜持的站了起来点了点头。这个岁数不大,满身洋派的中年人,觉得这个时候就已经是他人生的高峰之一了。而且面前还有着无限的可能,作为一个商人,能走到这么一步,还能有什么抱怨?

“江北地方自治,原则即为以地方财力,行地方之事。规根结底,为一财政问题……”

李章云抑扬顿挫的开始了自己的报告,他的报告和他平素做事风格一样,简单而毫不含糊。报告很长,先是地方自治政策的总纲,然后分项介绍财政、治安、司法、教育、实业等等项目。一开始代表们听得心不在焉,心里面想的都是自己代表的省份和江北将讨价还价的问题。听到后来却是认真了起来,这一份报告涵盖的内容,和所代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江北地方自治以县为地方自治单位,不再设立前清时复杂的省道府州县的各级地方机构。大量的减少了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现在只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在各省有江北巡阅使署的行政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和督导,未来有以省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最高机构产生。除了军事权力牢牢的集中在江北巡阅使署之外,其他的权力都打量下放给地方。行政费用开支减低到了惊人低的地步。财政上面除了江北军军事费用这个大宗支出语焉不详之外,其他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行政费用支出还有大量的节余。

治安现在由各地驻军维持,将来毫无疑问的将治安权限交给地方。至于教育,因为地方财力有限,高一级的省级地方自治机构暂时还没有成立。现在由江北巡阅使署指拨盐税和统税的一部分作为恒定教育经费。计划覆盖全江北省份分数年完成五年义务制教育建设。并相应设立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体系。江北四省本来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其他原有中级和高等学府也得到了政府的拨款支持。在教育费用上面的投入,至少从纸面上面来看,超过了其他行政费用的投入。这些代表们从来没有发现,被他们看作是穷兵黩武的雨辰,居然这么重视教育!

至于实业,由于江北采取了免除厘金,只在四省范围内征收统一统税的原则。其他工商杂捐也在厉行禁止当中。这个对地方工商业发展也有着相当大的好处。虽然一时还没有太大的效果产生,但是发展势头是明显的。中国人作为最有商业天赋之一的民族,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发展起来。虽然免除了许多工商杂捐,但是大量增加的工商业单位在1912年带来工商业税收还是超过了1910年江苏和安徽两省当时的工商业税收。而江北巡阅使署也投资建设了马鞍山制造厂,马鞍山钢厂、江北化工厂等等重工业基地,虽然一时规模还不大。但绝对是民元以来地方主持的唯一重工业建设。地方上外国投资也有相当的涌入,尤其以美国资本占据大宗。集中在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等方面。这方面工作,是和李章云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至于司法,江北地区新的临时民法已经颁布,工商法规也在紧密制定当中。各县已经先后建立了县地方法院……

林林种种的事实和数字罗列下来,也许各省代表还一时不能理解这背后的含义。不过都让他们觉得惊讶的事情是。雨辰除了建军打仗,和北方明争暗斗之外,在地方建设上面做了那么多,那么大的事情!特别是1913年度,江北四省预计岁入将达到14200万元,相比他们不多的行政费用支出,他的财力在南方北方乱成一团的局面下,绝对是最雄厚的。这还是在减免了大量的税收情况之下!

江北四省,现在真的成了一种非常新鲜,而又非常恐怖的存在。当这个报告作为这次大会的公开文件发行出去之后,很快就传遍了全国。虽然还有很多人怀疑,但是雨辰个人,他在中国的地位又进一步被抬高了。这个人除了建军打仗,耍政治手腕相当有一套之外,看来也是能实实在在建设国家的。和他的军事战绩相辅相成,至少在舆论上,渐渐的都有了一点天命所归的感觉。

其中苦乐,只有雨辰自己知道。到这个世界一年多以来,他就没有每天睡过超过五个小时的觉。他一直相信中国人能自己搞好建设。只要没那么多人指手画脚在上面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一个军人不许干政,一个大量的取消行政机构和官员数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民间自己发展的干扰。他用自己的强势最强硬的推行着自己的政策,军书旁午之余要进行着多少的工作。果然理智而稳定的政策,精心物色的人才,加上地方自己的建设意愿。江北在短短的一年里,初步结束了光复以来的混乱局面,并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