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对手(第3/5页)

没有人知道他这是弃暗投明还是明珠投暗,总之改变革命立场的人忠诚度总不是太好。

但孟达自己以为,他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

生是蜀国人,死是蜀国的死人。至于降魏的举动,完全是情势所迫下的一个战略选择——当年关羽不也降了曹操吗?只要回头是岸,还是好同志。

孟达就打算回头是岸了,在听说诸葛亮伐魏之后。

应该说,孟达回头是岸的举动是很坚定的。他准备令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同时起义,然后攻取洛阳,以配合诸葛亮攻取长安的计划,如此,两京大定,魏国可图。

这真是一个听上去令人怦然心动的计划,最主要的是有可操作性。孟达现在镇守上庸、金城等处,要起义,还不是他一句话;而诸葛亮攻取长安,凭着他长袖善舞而鬼神莫欺的智慧,应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诸葛亮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司马懿从历史的斜角处打马杀来,不仅与诸葛亮为敌,也与孟达为敌——如果孟达准备起事的话。

诸葛亮当然不怕司马懿,他只是替孟达担忧。一旦事败,孟达也就死翘翘了。孟达一死,中原不易得啊!

诸葛亮一声长叹,觉得天意到底不在自己这一边。

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复出,守卫长安、洛阳,是不是意味着魏不当绝呢?诸葛亮马上给孟达写信,要他注意提防,低调低调再低调,千万不要对司马懿等闲视之。

孟达却给他回信说:“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一副天下事尽在我掌握的豪迈和自信满满。

诸葛亮失望了。

因为他看到了信里有这样一句话——“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

老天,司马懿会这么循规蹈矩吗?这是在打仗,不是在办公室传送文件,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打仗玩的就是心跳,需要电光石火,另辟蹊径。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诸葛亮相信,司马懿一旦知道孟达造反,决不会给他一个月时间去加固城池的。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来到他身边,然后温柔地杀他。

这就是司马懿。独钓寂寞的司马懿。战争狂人司马懿。

司马懿果然电光石火,另辟蹊径。在知道孟达准备造反之后。

他立刻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传令手下人马日夜兼程,一日要行二日路,务必在第一时间赶到新城;二是命令参军梁畿火速去新城,请孟达做好攻打蜀军的准备,目的是不使其疑。

这就是司马懿——一边准备打你,一边先给你来一针麻药,让你晕乎乎、麻酥酥,以为万事大吉、天遂人愿。

孟达的生命由此进入倒计时。

事实上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如果提前起义的话。可要命的是有两个人不答应,或者说虚与委蛇。

他们是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

此二人本来说好和孟达一起投向蜀国怀抱的,可禁不住翻来覆去的权衡,觉得还是魏国的怀抱温暖一些、可靠一些。

人生的路很长,最关键处也就那么两三步,踏错了,也就万劫不复了。

所以他们不想踏错。非但不想踏错,甚至还想立功——抓住反贼孟达,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很快,孟达就死了。

因为司马懿的兵到了。也因为申耽的枪到了。

在内外夹攻之下,孟达夺路而走,却逃无可逃。他一个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从而结束了自己大大咧咧的一生、轻狂的一生。

事实上,他的死不只是结束了他自己的性命,也结束了诸葛亮的梦想。诸葛亮的中原梦。

没有了孟达的配合,诸葛亮毕竟不能狂飙突进,直取长安。他甚至连已经占领了的那些地盘都要很快吐回去。因为历史的剧情走到这里,将要推出两个字——街亭。

这对诸葛亮又是沉重一击。尽管他小心加小心,以为自己能够守住某些东西,但最后要失去的还是失去了。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诸葛亮是率领一个团队在战斗。所以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决策埋单,也要为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埋单,为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埋单。

这是一个主帅的宿命。没有办法。在历史的夹缝中间,诸葛亮别无选择。

毕竟他是人,不是神。

许诺不可靠

街亭是这样一个地方。很小,小得就像人身上的血管。如果你不注意它,它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