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 第四节(第3/20页)

田烈武在汴京时,颇读过一些兵书——因为朝廷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断上书,再加上石越的努力,宋廷早在熙宁年间,就已经开放了兵书之禁,虽然这导致许多古代兵书也大量流传到了辽国、西夏等地,但是普通的宋朝士人,同样也能轻易的从官立藏书楼中借到兵书研习。这个改变在宋朝的士人中带来了一种引得许多旧党人士颇为不满的风气,一些士人刻意的谈论兵法来标榜显示自己,多数人的目的也的确并不单纯,他们或者是为了迎合某些宰执权贵,或者是故意的标新立异,在旧党看来,这与他们追求的社会淳朴风气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对田烈武,这却有明显的好处。他的悟性有限,而大部分的兵书讲的道理却都很深刻,文辞却过于典雅,若没有人细加解释,田烈武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懂的。而这些士人的出现,很好的帮田烈武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总是能很通俗易懂的解释清楚每一句话,并且还能举出无数的战例来帮助他理解。讽刺的是,田烈武并不知道,他的这些老师们,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理解了这些兵书而已。当真正明白那些兵书背后所讲的道理之后,田烈武的理解便远比他的老师们要深刻。

许多兵书上都提到用间的重要性。它们反复强调,间谍是统帅最信任的人。不过,如今宋朝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枢密院亲自主管间谍,此外便只有极少数边帅可以派遣自己的间谍,但即使如此,营将以上的实际统军将领,每年都有一笔数目不菲的额外的款项,供将领们灵活使用。这笔钱的使用受到监督——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因为枢密院的条例规定,诸如在陕西、河北、河东的禁军,这笔钱的三分之一可以用于各种间谍之事——于是,例如在河朔禁军,这笔钱几乎无一例外都被贪赃了,在西军与东军中,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田烈武上任后便发现,他的前任不曾在探马身上额外花费过一文钱。

而田烈武却将每一文钱都毫不吝啬的花在了探马身上。他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家庭,亲自帮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麻烦,允许他们随时向自己察报所探知的情报。即使他在睡觉,他要求自己的亲兵随时将自己叫醒。

辽军的退兵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样的时刻,极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辽主退兵的队伍中甚至出现过骚乱,辽国两名皇族因为白天争道大打出手,虽被制止,但晚上其中一方仍旧不忿,想派私兵悄悄去杀死对方掳夺的“奴婢”,谁知那些私兵找错了地方,误放出数千人来,结果引起一场骚乱。其时辽人骚乱的地方便在君子馆附近,苗履与张叔夜便力劝田烈武利用这次机会,趁乱夜袭辽军。但张整与颜平城等人都不以为然,而章惇又主张持重,田烈武才只好作罢。

但这些天他被叫醒的次数多得让田烈武最后干脆决定穿着内甲睡觉。

这也是为了有备无患,河间诸将至少在一件事上是有共识的,自田烈武以下每个人都相信辽军还会有一次退兵。

耶律信治军极有法度,却也极为自负。他让辽主先走,数日之后,再让那数万俘虏走,自己亲率精兵断后。如此便能做到井井有条,虽退不乱。探马探得萧岚还在君子馆,便是证据——萧岚多半便是第二批退兵辽军的主帅。而章惇对此比田烈武等人更有信心——他的理由在田烈武看来有点匪夷所思——章惇十分肯定的宣称,将这些掳获安全的送回辽国,是耶律信最后的机会。

不过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这件事至少众人并无分歧。而对于如何应对此事,诸将的意见,便大相径庭。

章惇力主避实击虚,以主力牵制耶律信,另以轻骑追击退兵的辽军,只要解救被掳的军民即可。而苗履、张叔夜则主张以一部牵制耶律信,以主力追击辽军,务要歼灭那只辽军,甚至趁机切断耶律信的归路。张整没有什么意见,不过田烈武心里明白他其实跃跃欲试——不管执行哪种方案,最后都轮不到他的铁林军追击,他只能是面对耶律信——而这显然正是他期待已久的事。

但是,客卿颜平城与田烈武最信任的一个参军刘近却从根本上反对如此做。

从心里来说,田烈武认为颜平城与刘近是对的。便如二人所说,右军行营的任务是配合宣台的既定之策,歼灭韩宝部,要达成这个目标,耶律信的实力越削弱越好。对他们来说,阻止耶律信接应韩宝,配合中军行营阻击可能渡过唐河北窜的韩宝,才是第一位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即便耶律信毫发无伤的退走也无所谓。而且二人也认为众将有些轻敌,耶律信并不好对付,而且辽军始终扼守君子馆要道追击也好,牵制也好,难免会有一场恶战。若是出了差错,后果不堪设想——无论如何,终不能凭借着何畏之那点兵力来阻止耶律信接应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