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2/17页)

如今的欧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样玩都会玩不下去,当时的德国的军队连重机枪都不许有,没有任何办法维持自己的货币信用,1929年经济大萧条一来,一切房地产、投机品价值归零,德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出路的德国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希特勒和法西斯侵略道路。德国的两个盟友日本和意大利,工业基础更弱,因而法西斯化也更早。

而美国名义上是一个民主制联邦国家,本质上却是一个类似于古罗马贵族共和式的寡头、精英共治政权。在和平时期,财阀、政阀、商阀寡头之间需要靠“金钱买选票”这种方式进行权力博弈,如果没有什么压力,这种政治游戏可以维持寡头之间表面上的制衡,谁也不敢对选民太过分。不过一旦大部分寡头感觉到危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很快就会抱团自保。

远了不说,2011年下半年几千个美国老百姓搭起帐篷“占领华尔街”,只是表达一下不满,几个月之后就吃到了防暴警察手中辣椒水喷剂的滋味。为了能撑住华尔街的面子继续印钱,寡头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占领党”民众手里的选票。

如今美国经济高度依赖美元霸权,但是美元霸权又建立在越来越高的债务基础之上,一旦债务-货币链条出了什么问题,国内经济几乎必然崩溃。美国有冷战留下的庞大军事家底,又掌握着全球霸权,军火利益集团掌握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几乎全部工业人口,而且几乎人人有枪。实在想不出这样的国家在经济崩溃的时候,如何能避免法西斯化。

法西斯总是挑起战争,而美国现在的军事存量远远高出其国防的实际需要,与其等着将来被中国全面赶超,还不如果断出手,击敌于半渡之际。事实上美国现在还没有法西斯化,就已经开始拼凑对付中国的联盟了,2011年美国政府推出了“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国军方也抛出了“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除了没公开点名道姓,剑指中国的态势已然浮出水面。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如果我们或者美国人自己能帮美国避免法西斯化自然最好,如果不能,我们也要有所戒备。

苏联从刚成立就开始设计制造坦克,从1928年“一五”计划以后更是建立了数个大型拖拉机厂,培训了上百万拖拉机手,当时的坦克和拖拉机技术基础都差不多,这些人和设施就是苏联能在后来对德国的坦克大战中取胜的物质基础。

美国人自己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以“邮政飞机”的名义研发装四台发动机的远程飞机,当时已经出现了邮购业,“一战”退役的飞行员和波音公司幻想用这种飞机把邮件和货物扔到大西部、阿拉斯加分散的居民点和遥远的夏威夷的海岛上。虽然这种设想在经济上一点也不合算,战略家却看到了把邮包换成炸弹将会带来的巨大效果,这些技术积累最终变成了“二战”中的战略轰炸机。

不过就算做了这么多准备,美、苏在战争之初还是吃了大亏。当初德国闪击苏联,几个战略合围就歼灭了差不多所有西线苏军,日本海空偷袭珍珠港,打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法西斯搞突然袭击几乎是惯例,因为突袭可以达成战略突然性,获得巨大的战场优势。如果美国法西斯化,放着突然袭击这种好办法不用,而是像打伊拉克那样花上一年宣传造势,再用个半年大举调兵,等着中国进行战争动员,那才是怪事。

我们作为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战略上喜欢后发制人,但是现代战场上分秒必争,后发制人就必须承受住对方的第一轮攻击。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风险摆在这儿,咱们肯定要分析一下哪个战略方向危险系数最高。

美国的选择:因为什么目标,才确立打中国的决心

美国最极端的反应,自然是直接进攻中国本土,釜底抽薪地毁掉唯一能威胁美国霸权的大国。

当初日本攻击珍珠港用的是航母战斗群,德国入侵苏联,用的是装甲集群,挑战一个大国是生死之战,自然是有多大本钱押多大本钱。现在最大的本钱是战略核武器。美国作为历史上唯一在实战中用过核武器的国家,核武器这个因素自然要计算在内。

虽然冷战中核战争始终没有打起来,不过现在和冷战有点一样了。冷战中美苏都有庞大的核武库,各自造了上万枚核弹头,打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双方倒也能保持克制,甚至竭力避免常规军力在战场上照面,一方亲自下场打仗,另一方就出钱出枪打代理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