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第3/12页)

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应宝时。这家伙曾经带李鸿章去看过华尔的操演,带着李鸿章去参观英军的装备,观摩法军的底细,还介绍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英国海军提督何伯给李鸿章认识。李鸿章来到上海之后,应宝时是唯一对他恭敬有加的。他给李鸿章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且,应宝时还负责着中外会防所的工作,李鸿章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把中外会防所端掉,朝廷也不会允许。

那就放过应宝时好了。

应宝时因为没有加入到鄙视李鸿章的大军中来,始终以谦卑的态度待人,结果逃过了一劫。此后他跳到李鸿章的船上,转入李鸿章阵营,继续在上海滩头呼风唤雨,活得甭提多滋润了。

既然应宝时不打,那就轮到吴云倒霉了。打掉吴云,不是因为他对李鸿章态度不好,也不是因为吴云工作不卖力。事实上,在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时,这个吴云拼了老命,按说该给点儿嘉奖才对。可是没办法,如果不打掉他,就不会对杨坊起到良好的打击效果,更无以震慑应宝时,让他乖乖地听话。

可怜的吴云,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趴着也挨刀,躺着也中枪。他怎么会想到,他一向工作勤奋刻苦,没招谁没惹谁,却沦为李鸿章在上海的第一个打击目标,这让他去找谁说理去?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像吴云这种人,就是地地道道躺着也中枪的冤大头。他和应宝时都是杨坊的亲信,在李鸿章来上海之前,就是他们两个合力带着民团,于上海城外大战太平军。但两人的结局竟是如此不同,原因就在他们对于官场的不同理解上。

官场是这么一个地方,它是一块黄金地,太多的人都想冲进来捞一把。可你这一把从何处捞?只能是从别人手里捞,从别人手里抢。就算你不抢,可总会有人来抢你手中的东西。所以官场上的攻讦与暗战,是最为激烈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认识到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官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李鸿章被授予署理江苏巡抚之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淮上的李二先生,会突然成为上海的主人。没有意识到不要紧,但你必须要知道,官场生态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并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警觉。

应宝时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他并不知道李鸿章很快就会成为上海的主人,但是他知道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你既然带兵来了,我就把自己亲和的一面、善意的一面展示给你。无非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而已,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应宝时赢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在官场生态突变之际,就逃过了雷霆一击。反观吴云,却表现得极是懵懂,他基本上就没在李鸿章面前露面。你说你也是中外会防所的人,李鸿章又是统兵之人,如果你愿意,至少能找到上千个理由来李鸿章这里喝杯茶,这点儿小事还能累死你啊?

可是吴云埋头自己的办公室,只知努力工作,连门都不肯出,李鸿章对他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所以打击起来,丝毫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下一个打击目标是金鸿保。金鸿保是个知名画家,又负责着上海的厘捐。李鸿章这边是没有专业人手替代他的,所以,金鸿保暂时放在一边。一旦找到替代的人手,就轮到金鸿保出局了。

最后两个人是俞斌和闵钊,这两个人最令李鸿章切齿痛恨。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官场中人,而是商业界人士,是替吴煦和杨坊打点店铺生意的。作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的商业界人士,吴煦和杨坊就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这两个家伙就惨了,他们被扣上一堆离奇古怪的罪名,被李鸿章一次性清理掉。

目标已经锁定,下一道流程:开火!

官场最忌讳直来直去

怎样打击对手才最高明呢?是不是列其罪状,搜集证据,然后直斥其非呢?

错!

官场最忌讳的就是直来直去,直线思维要不得。

目前在上海,知道吴煦和杨坊得罪了李鸿章的,大有人在,而且许多人也都看不惯吴煦和杨坊。可如果你这时候直接上奏弹劾的话,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人人都知道你在打击报复,说不定会有哪位老兄吃多了撑着,硬是跳出来替吴煦和杨坊打抱不平。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意味着,李鸿章将成为任期最短的署理巡抚。

所以,打击对手一定不能走直线,不能激发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不能弹劾吴煦和杨坊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