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一担挑,有分歧(第3/4页)

“唉!国公爷……”

解缙和杨士奇两个人在夏浔书房里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你唉一声,我叹一声,都为夏浔这个放弃成为大明第一权臣的绝好机会而沮丧。

夏浔却浑然不以为然,笑吟吟地看着他们,说道:“二位不要转了,转得我的眼都花了。请你们回复太子,把我的意思告诉他,我自认自己的看法是不会错的,如果我明知它是错的,却只为了迎合上意而去做,那么今日辉煌,不过是明日黄花,有甚可惜呢?”

解缙和杨士奇也憧憬着“唐之亡,交阯沦于蛮夷四百余年,至是复入版图”的伟大梦想,只恨自己不是武将,不能去创下这炳彪千秋的丰功伟业,这么好的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却被夏浔轻易放弃,他们是真的伤心呐,可是夏浔意志十分坚决,两人却也无话可说,到最后只好怏怏离去。

两人离开之后,夏浔脸上轻松恬淡的笑容就消失了。有些话,他并没有对解缙和杨士奇说。古人云:“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时应觉羞惭。”西方人说,与人相处最好保持一种“豪猪的距离”,据说豪猪浑身长满了刺,在天冷时为了御寒都想互相靠近利用体温,但又不能靠得太近,于是豪猪们就在谁也刺不到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靠在一起。

夏浔就是这个看法,事无不可对人言?开玩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这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当初帖木儿帝国居然以宰相阿尔都沙、将军盖苏耶丁这样两个重要人物为使节,到了大明又特别的关心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发展,夏浔就已生起了警觉,早在这两个人返回帖木儿帝国的时候,夏浔的潜龙就已经开始行动了,派人蹑着他们的踪迹,跟着他们远去了西域。

现在,消息已经送回来了。帖木儿大帝听说大明兵强马盛的消息之后,并没有因此打消他的野心,相反却激起了他的豪气,他比以往任何一次大战都更加重视,亲自部署、筹备着,数十万铁骑很快就要卷土东来了。

夏浔有心要消弭本来历史上那场在整个世界都快速前进的时候,却拖着原本世上最富有、最先进、最文明的中华古国大踏步后退的大悲剧,要做到这一点,大明自身的发展最重要,而辽东的经营得宜与否,同样极其重要,所以夏浔离开辽东之后,他并未放弃对那里的关注。

这也是他和万世域、张俊没有过于密切往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他想知道的一切,自有他的消息渠道。夏浔的潜龙,在关外、在草原上,依旧频繁地活动着,所以有关鞑靼和瓦剌那边的情报,他同样一清二楚。

不错,鞑靼现在的确向大明求和了,那边受着瓦剌的欺压,这边受着大明的威胁,阿鲁台太师的日子不好过。而辽东的急剧发展,对他的心理威胁尤其严重。夏浔在的时候,曾经授意辽东幕府,对友好的草原部落要一视同仁的做买卖,这一政策使得与辽东毗邻且与辽东仇视度不高的那些鞑靼部落大获益处,在他们的呼声之下,阿鲁台顺势让步,指使大汗本雅失里向大明递了求和书。

可是,与辽东毗邻的,大多是在鞑靼各部落中地位较低的小部落,正因为他们部落的实力弱小,才不受重视,被大部落占据了最好的草原,而把他们挤到与辽东接壤地带,作为双方的缓冲,现在反而是这些小部落获益,这些强大的部落心里自然不平衡。

于是,一些小事就被无限放大了,比如去辽东做买卖的鞑靼牧人,酒后与人打架生事受了伤,打断了鼻染、割伤了胳膊,变成了受汉人欺压,凌辱成了残疾;比如那些小部落中有些牧民想过平静安逸的生活,于是借着做买卖的机会,整个儿的叛逃到了辽东,受到辽东官府的安置,也成了一个部落成群成群的叛逃。

不要小看了这些大部落的能量,他们已经在鞑靼内部成功地挑起了仇视大明,与辽东对立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是需要释放的。

朝廷分化瓦剌的计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被大明派使节分封为王的几个瓦剌贵族得意忘形,彼此谁都看不上谁,连瓦剌可汗也不放在眼里了,由一些小磨擦开始,渐渐发生了大的内讧。

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瓦剌原来可是一致对外侵略鞑靼的。现在瓦剌内部又起纷争,鞑靼承受的压力就小了,它就不需要迫切地谋求与大明和解,再加上内部反大明的情绪越来越浓烈……夏浔从掌握的那些杂乱资料中归纳分析,担心大明与鞑靼很快又得再起纷争。

如果这个担心真的成为现实,那么,北方将与鞑靼打起来;西方,瘸子帖木儿将御雄狮数十万,杀进西域;如果大明在安南这个泥坑里再陷进去数十万的军团和不计其数的军费,到时候狼烟四起,哗啦啦大厦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