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4/9页)

大海:“对于当时已经被美国的‘禁运’紧紧掐住咽喉痛苦万分的日本而言,如果要‘南进’,那么除了山本五十六的办法之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请问,“南进”为什么要对付美国?(作者回复:“南进”就是占领东南亚,那边几乎全是英美的殖民地。英国那时候已经被打残了,主要对手就是和英国穿一条裤子的美国。)

丘吉尔的另一面

BillyChou:看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丘吉尔是维多利亚时代成长起来的,就像鸦片战争时的天朝人接受不了“蛮夷”远胜于己的事实,更何况是视荣誉超过生命的英国贵族。所以丘吉尔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然而很早就看到了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又能不拘泥于成见,准确、快速地辨明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最艰难的时候也从不放弃,最失意的时候也不曾抱怨,直到生命最后仍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所以他的伟大真的是伟人的伟大。

碧海晴天:读过一篇和丘吉尔有关的文章——《我的早年生活》,对其中一句话印象挺深,“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只萤火虫”。对他的一生来讲,也多少是有所反映。

Sherry:以前读过彼得·德鲁克的《经济人的末日》,出版于黑暗的1939年。书中的说法是如此的惊世骇俗,他说法西斯必将失败,他预测德国和苏联一定会结盟。当时尚未执政的丘吉尔为本书写下第一篇评论,那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1940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沦陷之后,上台不久的丘吉尔曾下令每位英国军官都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在背包里。之前对丘吉尔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些片段,直到看了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丰满了。

“偷袭珍珠港”之后……

逍遥王:偷袭珍珠港之后,更可怕的事情是,美国迅速打捞并修复了绝大多数被日军炸沉的军舰,然后动员国内海量的热血青年参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战斗力。山本五十六苦心计划的战役,在南云一忠那个马鹿的指挥下,从一个战略上的胜利降格为一场局部地区的战术胜利。当然,南云那个马鹿的表演还没有结束,中途岛一役,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斯特鲁恩斯吊打,几乎葬送了整个日本海军。日本跟美帝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即便是日本能取得短暂的战术上的胜利,长期来看绝对还是会被美帝吊打。

程方兴:山本五十六是位冷静的职业军人。“我们只是唤醒了一个巨人而已。”这句说得非常客观。但是当时的日本,这只被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驾驭的怪兽,已经被血色和暴力蒙住了双眼,只会更加疯狂地冲向战争的深渊。所以说,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明达:就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同一天,日军进入上海英美租界,从此上海结束了孤岛时期;当天早上,正在香港读大学的张爱玲被炮声惊醒,在这一天日军袭击了香港,香港不再是一块飞地,香港保卫战就此展开。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写道:“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幕’,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1944,刺杀希特勒

Altman林泓釗:关于施陶芬伯格行动的细节和国民对他的看法,还有“二战”中德国普通军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推荐大家看一下《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一书。

Faner.Poon:很多事冥冥中自有安排,要说希特勒是大魔头,没错,但只不过他也就是当时德国集体意志的具象化而已,英国脱欧、特朗普得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换成了另一个人,在那个时间点上,可能也会成为希特勒。

张怡娜:中学时曾经有一套书叫“五角丛书”,其中有一本好像就叫《刺杀希特勒》,书中详细讲了这个故事,印象挺深,其中讲到主角施陶芬伯格尽管已经开始反对希特勒的侵略,但是在战场上依然勇敢作战。最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始终拒绝军队突围的请求,葬送了几十万德国精锐,这让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刺杀。(作者回复:施陶芬伯格的观点是:作为军人,职责是为国家赢得战争;但作为国人,必须铲除“瘟疫”希特勒。)

烟小火:乱世中,有人沉默,有人爆发。不能说沉默的人都没有担当,也不能说站出来的人就一定是英雄。只是我们都会钦佩他们的孤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想做的事情付诸实践的。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