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近代史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第2/3页)

要明白中、俄的《伊犁条约》,先得知道前此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原来俄国人对于东北,固然要想侵略;而其对于蒙古,亦是念念不忘的。于是《北京条约》立后,俄人又要求到京城通商。注764又要在蒙古地方,随意通商。又要在张家口设立行栈、领事。且借口陆路运费贵,定税不肯照海口一律。于是于一八六二年,订立《陆路通商章程》。一八六五、六九两年,又两次修改。准(一)俄人于两国边界百里之内,均无税通商。注765(二)中国设官的蒙古地方,和该官所属的盟、旗,亦许俄人随意通商,不纳税。其未设官的地方,则须有俄边界官执照,方许前往。注766(三)由陆路赴天津的,限由张家口、东坝、通州行走。(四)张家口不设行栈,而准酌留货物销售。注767(五)税则许其三分减一。中国这时候,于商务的盈亏和税收,都不甚措意。所最忌的,是外人的遍历内地。所以所兢兢注重的,全在乎此。

崇厚原约,收回伊犁之地,仅广二百里,长六百里。曾纪泽改订之约,则把南境要隘,多索回了些;注768而原约偿款五百万卢布,改至九百万。肃州、吐鲁番两处,均许设领事。原约尚有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改约订明俟商务兴旺再议。而将蒙古的贸易,扩充至不论设官未设官之处,均准前往。凡设领事之处和张家口,都准造铺房行栈。注769而天山南北路通商,亦许暂不纳税。此约虽较原约为优,然所争回的地界,亦属有限;而后来定立界牌,于约文之外,又有损失。注770西北的境界遂大蹙,而蒙、新两方面,自此已后,亦就门户洞开了。

当曾纪泽使俄时,俄人持原议甚坚。其舰队又游弋辽海以示威。中国亦召回左宗棠,命刘锦棠代主军务。李鸿章在天津设防。后来总算彼此让步,把事情了结了。中国知道西北情势的危急,乃于一八八二年,改新疆为行省。

【注释】

注758 见清国史馆《明绪》、《荣全传》。

注759 见第二章。

注760 边徼卡伦,向分三等:设有定地,历年不移的,谓之常设卡伦。有时在此处,有时移向彼处,有春秋,或春冬两季,或春夏秋三季递移的,谓之移设卡伦。有一定时节,过时则撤的,谓之添撤卡伦。卡伦之设,本只禁游牧人私行出入,和界址无关。所以常设卡伦,有距城不过数十里的。《北京条约》,指明以常驻卡伦为界,后来明谊勘界时,再三辩论,要以最外的卡伦为界。而边徼规制,彼中习见习闻,竟不克挽回,而乌里雅苏台以西之界遂蹙。案此约立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所属卡伦和民庄,有向内迁徙的,见第四、第十条。

注761 科布多属境,由奎昌与俄会立,定有《约志》三条。乌里雅苏台属,由荣全与俄会立,定有《约志》两条。均在一八六九年。塔尔巴哈台属,亦由奎昌与俄会立,定有《约志》三条,事在一八七〇年。

注762 当时下崇厚于狱,拟斩监候。后来曾纪泽奉使时,请贷其死,以缓和俄人的感情。

注763 嵩焘时为使英大臣,卧病于家,疏意略谓:“国家用兵卅(sà)年,财殚民穷,又非道咸时比。俄环中国万里,水陆均须设防,力实有所不及。衅端一开,后患将至无穷。”

注764 《北京条约》第五条,说俄国商人“除在恰克图贸易外,其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经过之库伦、张家口地方,如有零星货物,亦准行销”,约文之意,本系指明路线之词,而俄人执“照旧到京”四字,遂坚求在京城通商。

注765  这是援照一八六〇年的《北京条约》的。中俄边界,不论吉、黑、蒙古,都是我国境内繁盛,而俄境荒凉,所以此项办法,在税收上,我国亦很吃亏的。

注766 此条一八六二年的通商章程,本有“小本营生”四字,至一八六九年之约删除。

注767 一八六二年的章程,准留货物十分之二。一八六九年的章程,改为“酌留若干”,而添“不得设立领事”一语。

注768 崇厚原约,收回伊犁之地,广二百余里,长六百里。此约添索南境要隘,广二百里,长四百里。其界:自别珍岛山顺霍尔果斯河,至该河入伊犁河处,南至乌宗岛廓里札特村之东,自此往南,依同治三年即一八六四年旧界,见第七条。同治三年《塔城界约》所定斋桑湖迤东之界,派员重定。其界,系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什河至萨乌岭,画一直线,见第八条。其费尔干与喀什噶尔之界,则照现管之界戡定,安设界牌,见第九条。后来第七条所言之界,一八八二年,由长顺与俄会戡,定有《界约》三条。据原约,廓里札特村以南,应顺同治三年旧界,而此约将该约改变,以致一七六〇,即乾隆二十五年,奏定为伊犁镇山的格登山,及出于此山的温都布拉克水,都割属俄国。自格登山以西南,旧以达喇图河为界,此次亦改以苏木拜河为界。别珍岛山口以北,约文虽未明定,而未别定新界,则应循旧界可知。乃旧以阿勒坦特布什山为界,此次亦改以喀尔达板为界,而塔尔巴哈台所属巴尔鲁克山外平地,遂不能尽为我有。第八条所定之界,一八八三年,由升泰、额福与俄会勘,定有《界约》五条。一八六四年勘分界约:西北自大阿勒台山至斋桑淖尔之北。又转东南,沿淖尔,循喀喇额尔齐斯河。此约自大阿勒泰(即前约之大阿勒台),即折西南,斋桑泊遂全入于俄。第九条所言之界,自伊犁西南那林哈勒山口起,至伊犁东喀尔板止,为一八八二年长顺所勘。其北段,自那林哈勒噶至别牒里山豁,为沙克都林札布所勘,立有《喀什噶尔西边界约》四条。此约北段中,木种尔特至柏斯塔格之间,未能以分水脊为界,致阿克苏河上源,割入俄境。自别牒里山豁以南,至乌自别里山豁一段,亦沙克都林札布所勘。一八八四年,立有《喀什噶尔续勘西边界约》六条。乌自别里,在玛里他巴山之南二百余里,当阿古柏据新疆时,曾许俄人以玛里他巴山为界,曾纪泽使俄时,俄人提出此议,纪泽力拒之,乃止。此约所定,较阿古柏所许,反其更形缩入了。(以上都据钱恂《中俄界约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