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党派的斗争与更替(第2/7页)

9月15日,国民公会决定,在奥地利的占领国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的组织,并废除各被占领国的法律。在比利时,雅各宾派派出的人员四处宣讲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俱乐部。这些俱乐部都是仿照法国雅各宾俱乐部的形式建立的。但是,由于雅各宾派在比利时的横征暴敛,引起了比利时人的反感。占比利时人口55%的佛拉芒人,原本对法国的到来是十分热情的,现在也冷淡了下去。那些原本对法国抱有期望的人,都感到法国的统治过于残酷,后悔将法国军队招来。看到法国在比利时的种种行为,迪穆里埃打算扶持佛拉芒人独立,于是专门回到了巴黎。以前,迪穆里埃从不公开表示自己支持哪个党派,在两党竞争中,都是尽可能地明哲保身。他的手腕十分高明,一般想利用左右两派时,都是分别通过自己的朋友丹东、拉克鲁瓦和让索内,自己很少出面。只有需要向两党施加压力时,他才会以自己的胜利为筹码。不过,当路易十六落难后,他也曾试图制止雅各宾派的活动。由于目的没有达到,内心不满的他就又回到军队,开始第二次战役,希望能以新的胜利为条件,改变革命政府。

反法同盟的进攻

由于法国革命的军事胜利和1月21日事变,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国家也迅速加入到了反法同盟。这时,法国面对的将是整个欧洲列强。随着8月10日事变的发酵,英国政府先是不承认法国驻英国外交使节肖夫兰的身份,而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以后,更是直接强迫肖夫兰离任。英法关系迅速破裂,有鉴于此,国民公会便在1793年2月1日对英王宣战,同时也对荷兰省督宣战。荷兰省是从1780年就完全依附于英国政府的。至此,英国也彻底撕下了和平的面具,成为法国新的敌人。

英国其实早就有了与法国决裂的念头,他们的行动迅速而高效,仅用了六个月时间,便先后分别与汉诺威、俄国、德意志、西班牙等国签订了七项同盟条约和六项援助条约,对奥地利和普鲁士提供大量的援助。英国一跃成为反法同盟的中心,并希望利用法国革命这个时机巩固自己的优势。英国不但出动了海军,还专门拨付了八千万镑的特别拨款,用以巩固本国贵族政权以及东西印度和海上的霸权。

在当时的欧洲,除了威尼斯、瑞士、瑞典、丹麦、土耳其等少数几个中立国外,西班牙、德意志、巴伐利亚、帕拉蒂纳、那不勒斯,到处都是反对法国革命的声音。法国是四面受敌,而且敌人个个都久经沙场,实战经验十分丰富。在阿尔卑斯山区,四万五千人的奥地利—撒丁军队虎视眈眈;在比利牛斯山区,五万西班牙军大兵压境;在莱茵河下游和比利时,七万奥地利和德意志军队蓄势待发,这里面还有三万八千名英国—巴达维亚军队前来增援;在马斯河和摩泽尔河之间,三万三千四百人的奥军气势汹汹;在莱茵河中游和上游,十一万二千六百人的普、奥、德意志军队更是磨刀霍霍。

强敌压境,国民公会不得不慎重对待,内外兼修。先是在国内发布征集令,建立了一支三十万人的队伍保家卫国。为了支持革命,山岳党建议成立一个九人特别法庭,这个法庭不设陪审委员会,而且所有判决一审终结,不允许上诉。这是一种专横、可怕的制度,与自由民主的思想相去甚远,所以受到了吉伦特派的竭力反对。但是,如果反对由法庭来惩办共和国的敌人,那么,就会被认为是对共和国的敌人的袒护。吉伦特派眼见这个法庭必将成立,便放弃了绝对的抵抗,采取了一些其他的补救措施尽量削弱法庭的势力,比如设置陪审员、调离思想激进的人等。

反法联军的主力终于开始进攻了。从安特卫普和鲁尔蒙特直到于南格的辽阔的边境,反法联军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奥军在科布尔亲王的指挥下,进攻鲁尔河及马斯河一带的法军,进入比利时;普军则占领了美因兹以后,继续向前入侵。这两支军队都不是孤军作战,他们的背后,是大量反法联军的策应和支援。

在这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自私的迪穆里埃无视国民的利益和舆论的呼声,竟然准备恢复王权,以便达成自己的野心和企图。布耶在旧君主制度时,拉法耶特在君主立宪制时,也曾有过这种行为,尽管当时他们的有利条件更多,但谁也没有成功。如今,在没有更多的外力支持的条件下,迪穆里埃却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使没有任何党派支持的王权复辟,使被推翻的宪法能够重立。这对迪穆里埃来讲,绝对不是最佳的选择,他应该继续保持中立,这样才能有立足之地。但被热情和胜利冲昏头脑的迪穆里埃,希望先在法国境外建立一个党,之后利用巴达维亚共和派的力量进入荷兰,再夺取雅各宾派控制下的比利时,将荷兰和比利时合并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然后,掌握政治保护权。他不再保持中立,同两个党派都决裂了,准备向巴黎进军,封闭群众团体,解散国民公会,恢复1791年的宪法,为法国拥立一位新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