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2页)

桓允晨间一向没什么胃口。在宝禄挑了几筷子之后,他就挥手让宝禄停了,整个人显得没精打采的,月白锦衣和头上的玉冠衬的他脸色愈发苍白,眼下也有淡淡的青色。

叶微雨缓步过来。

桓允脸上才有了些许笑意,“早膳用得如何?可要再吃点?”

“不了。”叶微雨摇头,她见桓允碗里的药膳原封未动,便问,“怎的如今吃朝食还是无甚胃口?太医可有说过是何原因?”

桓允拿着勺子在碗里翻了几翻,无声叹气不语。良久,忽而又眼睛水蒙蒙的看向叶微雨,那眸光闪动的样子活像汤圆讨要肉干的时候。

“你这人…”叶微雨颇有几分无奈,只觉得他分明已是个半大少年,往前几个朝代,百姓成婚的年龄早,他都能当是一家之主了,可如今还跟个小孩似的。就是阿元早就独立拿筷吃饭,偏偏他却几次三番的要人喂。

见叶微雨执起瓷勺,桓允赶紧笑眯眯的乖乖正对她坐好…

本朝初建时,现如今的外城还只是个小小的村落,后来城市建设扩张才逐渐将其纳入开封府的管辖。所以实际上整个汴梁城同临近的村野相距并不远,有那脚程快的个把时辰就可往返家门和城门。

正因为如此,学舍里才通知学子们在城外5里处的短亭集合,然后步行至村舍农田。

之所以高祖要求本朝太学生亲身侍农,除却有众多士子有“读遍圣贤书,却不知生养之物是何物”的原因在,还出于另一种考量。

盖因前朝末年,贵族子弟骄奢淫逸,不知民生疾苦。朝廷又军队积弱,战斗力匮乏,被民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其时王室门侯险些丧失统治天下的权力。

有这前车之鉴,再加上弋清的例子作为□□,高祖的思维一发散,唯恐大周步了前朝后尘,国祚易折。他这才认为贵族子弟参与农耕,体会农民不易,才会心怀仁德,兼济天下。只这一规定沿袭了百年,起到的实际效用却有名无实。

太学的升学考核得成绩,不仅以每年岁末大考做定论,还会参考每名学子平时的操守行艺,只“春耕”这一项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为此,在各方养尊处优的贵族权势人为的操作下,高祖的政令已沦为累积平时成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