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2页)

古时男子“二十冠而字”,到大周朝,虽说年轻男子还是二十周岁行“加冠礼”,但十八岁便可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为其取表字以示成年。

到了桓允这里,就成了例外。

他初到蜀中叶家,对陌生环境及人的警惕让他缄口不言似是失忆不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时间久了些才开尊口恍然说出一个“宁”字。

彼时秋意正浓,府衙后面的小花园里的百年银杏落叶铺了满地。叶南海坐在石桌前怀里抱着叶微雨陪她读《诗经》,桓允则坐在他们对面的石凳上听。

正好读到《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句,叶南海忽地想到桓允还未有姓名,端其容貌如玉,便道,“不知取名为‘瓒’如何?这表字嘛,便可用‘维玉’二字,只你年岁尚小,倒是可将表字用作小名称呼。”

“且‘维玉’与我儿‘微雨’谐音,方显一家亲昵。”

“微雨”这名来得甚是随意,只因叶微雨出生于暮春,又是细雨绵绵之时,恰好那天叶南海读到五柳先生的《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叶微雨的名字就这么被定下来。

未被桓晔接回宫之前,叶家诸人都是以“维玉”来称呼桓允的,只后来知道他皇子的身份,为了避嫌便不再提起。

现下叶微雨一时不察,倒像从前一般随意的喊出口,她募地愣住,桓允听在耳里却是相当舒心的,想着既然叶微雨不喜自己抢占他人的座位,那便罢了呗。

他眉眼动了动就要使唤宝禄把扔到别处的那卷破书给捡回来,眼风一瞥便看到从斋舍外又进来几个学子,谈笑很是熟稔活络。

那几人是朝中大臣的子侄,每逢宫中摆宴,他们都随长辈入宫觐见,自然是认得桓允的。

见桓允在此,他们当下就弓腰作揖行了大礼。

纨绔也分很多种,像桓允这样身份、地位都凌驾于众纨绔之上的顶级纨绔甚是不喜其他纨绔,不巧,眼前几人正处于他眼神都不想给的行列。

所以,桓允对他们的行礼视若无睹不欲理会,只是他却不经意在其中看到了傅明砚,这个他不知道姓名的登徒子,只在心里轻视的呼其为“铜臭小子”。

同那些个不入眼的纨绔厮混在一起,料定也不是什么好鸟!桓允暗道。

傅明砚不与那几个往一处走,而是辞别了他们,往桓允他们的方向走来,泰然自若的在叶微雨选定位置的左边撩袍坐下。

桓允登时如临大敌,这家伙前段时日在阿不家的书局就对她语出轻佻,而今大喇喇的与之相隔不过尺寸之间,那还了得!

他回头又瞥向那简朴少年,道,“你不用啰嗦了,识相的就赶紧另寻他处。”

叶微雨闻言趁其他人不觉轻轻揪了他一下,他也无动于衷,便气恼得自行坐下不再管他如何跟人攀扯。

那简朴少年见被自己寄予希望的叶微雨都撒手不再管此事,心底莫名地却涌上一股不畏强权的勇气,大声对桓允道,“殿下,即便您身为皇子也不该强人所难,否则您就是为天下人表率的圣上蒙羞!为太子蒙羞!”

国朝政/治环境宽松,士人议政自由,从而使得读书人不屈的脊梁愈发宁折不弯。他说的义正言辞,掷地有声的,桓允瞅着若是他日后能出人头地,去御史台倒是可堪其用。

只是,不管他以后如何,眼下这小子竟当众训责于他,还拉出父皇,阿兄做挡箭牌,可不是活腻歪了?

不等桓允有所动作,少年洪亮的声音却把在学官陪同下视察外舍各处的祭酒陈均道给引了过来。

陈均道以年逾古稀,眉眼清亮,须白发花,神采奕奕,身形瘦削却走路稳健。他不仅是桓允的老师,还是翰林大学士,就连嘉元帝都要礼待三分,故而其虽为臣子,可因他对桓允身负教导之责,还是能对他说上一二的。

他眼风扫过在场的几人,不用说也知道是这任性妄为的九皇子作下的果,当即便道,“殿下,每位学子居于何斋学习,此前早已做好划分,断不可任意更改。”

“哦。”桓允半晌才闷闷的应了一句,须臾之间,面色看上去却不知为何与方才差了许多。

他忽而一手撑着额头,一手抓在宝禄的小臂上,语出艰难道,“宝禄,扶我到安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