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石渠天禄(第2/4页)

卫真又小声说:“当年阿房宫和这未央宫相比,不知道哪个更甚?”

司马迁不答言,但心想:当年秦始皇发七十万人建三百里阿房宫,殿未及成,而身死国灭;他钳民口、焚典籍,欲塞万民之心,到如今,却图书重现,文道复兴。可见有万世不灭之道义,无千年不朽之基业。

未央宫又何尝不是如此?看眼前虽繁盛无比,若干年后,恐怕也难免枯朽灰败,无迹可寻。而天理人心,则千古相续,永难磨灭。

想到此,司马迁豪情顿生,卫真见他面露笑意,有些纳闷,又不敢问。

司马迁转身走向阁门,迎面见几个文吏护拥着一个官员出来。

那官员年近六旬,枯瘦矮小,却精干矍铄,一双眼精光锐利,如一只老瘦秃鹫,是光禄勋吕步舒。

司马迁与吕步舒都曾师从名儒董仲舒,但两人年纪相隔近三十岁,吕步舒又官高位重,因此从未说过一句话。司马迁忙退到路侧,躬身侍立,吕步舒并未停步,鼻中似乎哼了一声,算作答礼。

等吕步舒下了阁走远,司马迁才举步走进石渠阁。

天黑时,杜周车骑赶到扶风。

扶风有减宣在,让他略为安心。他与减宣故交多年,曾共事于张汤门下十数年,二人为官效法张汤,都以严刑敢杀著称。减宣尤其精于深究细查,张汤被诬自杀、淮南王刘安谋反等大案,都是由减宣查办,曾官至御史。和自己一样,减宣也经过宦海浮沉、几度升降,年前被废,新近重又升至右扶风。

杜周在车上暗想:盗马贼逃到扶风,倒是帮了我,这样便稍有了些转还余地。减宣查案最为精细,只要盗马贼还在城中,减宣必能捉到;就算捉不到,盗马贼是在扶风逃走,正可借此转些罪责在减宣头上,再加上卫尉与太仆失责于前,或者可以免去死罪……

车驾刚到东城门下,如杜周所料,城门打开,减宣果然亲自率众出来迎接。

杜周特意端坐着,并不急于下车,减宣步行来到车前,深深躬身,拱手致礼:“减宣拜迎执金吾大人。”

两年前,减宣身为御史,是杜周称减宣为“大人”,而减宣称杜周为“杜兄”。现在杜周官秩虽略高于减宣,但仍属平级,杜周见他如此恭敬,知道他已有防备,有意做出这番姿态。当务之急,是要同心协力捉住那盗马贼。于是,他等减宣拜了一半时,才急忙下车,伸手挽住,脸上扯出些笑意:“你我之间,何必多礼?汗血马失窃,事关重大,还望减兄能鼎力相助。”

减宣忙道:“此是卑职职分所在,当然该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两人相视点头,心照不宣。

减宣随即道:“盗马贼还在城中,正在细搜。已捉到一个与那盗马贼相识之人。请大人上车,进城亲审。”

两人进城到了府中,杜周顾不得劳累,马上命掌灯,同减宣提犯人审讯。

犯人提上来,杜周一看,只见犯人脸上血肉模糊,纵横几道剑伤,犹在滴血,满襟血水湿漉。虽然如此,却挺身而立,并无惧意。

减宣道:“这老贼怕被认出身份,先割伤自己脸面,然后才要自刎。”

“搜出什么没有?”

“只有一个水囊,几块干粮,两串铜钱。”

杜周转头吩咐身边长史:“衣物再细查。”

减宣听见,忙命吏役将老人浑身上下剥光,全都交给杜周长史。

老人披头散发、赤身露体,跪在地上,木然低首,听之任之。

杜周随行令丞知道惯例,一向是先打再问,便命道:“笞五十!”

吏役将老人俯按在地上,压住手足,刑人手执五尺竹笞,挥起便抽。这刑人是惯熟了的,知道这五十笞是用来威慑犯人、逼其就范,所以并不用全力,只寻最怕痛处,笞笞触骨。那老人却始终忍痛不叫,只在喉咙里发出闷哼之声。

五十数满,令丞等老人缓过气来,问道:“你和那硃安世可是旧识?你们在客店会面所为何事?”

老人趴在地上,闭着眼睛,喘着粗气,像是没有听见。

令丞问了几遍,怒道:“再笞五十!”

刑人举笞又抽,这次下手加力,招招狠准,务使极痛,又不要他命。老人再忍不住,痛叫出声,却并不喊饶。

五十笞又完,老人已疼昏过去。

减宣令人抬回狱房。又命提客店店主与客商审问。店主、客商都惊慌至极,搜肠刮肚,把所见的一切细枝末节尽数交代。

众人退下,减宣独与杜周商议:“看来老儿与盗马贼并不相识。”

杜周点头不语,心里沉思:硃安世已犯了滔天大罪,逃命唯恐不及,怎么还有功夫在这里约见老儿?

“那店主偷听到老儿有东西托硃安世护送,什么物件这么贵重,值得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