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二章 开始与远行(第2/6页)

诸葛亮听到这句话,欣慰地点了点头:“孝和,事实上我一直在注意着你的调查工作。这一次的失败是非战之罪,你的实际能力我很清楚……或者说,我非常赞赏。这也是我把你找来的原因:我希望你能明白,评议对你的结论只是行政结论,并不代表我对你的真实评价。”

“……”荀诩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不知道为什么,他一直以来所承受的压力与委屈一瞬间从内心底层翻腾出来,然后立刻被融化在一种激动中。

“有人认为你有青铜般的意志,我完全同意。有头脑、有洞察力、能吃苦、富有激情、宁可死也不放弃,靖安司正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诚恳地说道,同时平静地注视着荀诩。每一句都是对荀诩心理防线的一次巨大冲击,他甚至有点想哭。

“希望今天的评议不会动摇你对汉室的信心,汉室的复兴仍旧需要你。”

这是今天第三次诸葛亮使用“希望”这个词,对此荀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只是拼命咬住嘴唇不让自己落泪。真没出息,他自己在心里想。

诸葛亮轻轻叹了一口气,手中的鹅毛扇仍旧不急不徐地摇动着。他不喜欢这种公开申斥私下安慰的方式,但却不得不有所妥协。荀诩是这样,杨仪和魏延也是——为了能让蜀汉有限的人才发挥最大效能,诸葛亮必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蛛网上保持平衡才行。

这时候外面的夜雾少许散去,万籁俱寂,丞相府周围一片幽静,只有打梆巡更的声音偶尔传来。荀诩已经有十几个时辰没有睡觉了,但他丝毫不觉得困。

这时诸葛丞相觉得气氛有些沉重,于是便转换了话题:

“为了给军方一个交代,我会把你暂时调去东吴去担任驻武昌的情报武官。”诸葛亮捋了捋胡须,对荀诩做了个宽慰的手势,“你别当这是左迁,就当是休假吧,江东的气候比起汉中可好太多了。等事情平息以后,我会再把你调回来。”

“东吴啊……我知道了。”

荀诩很高兴诸葛亮把话题转到了实质性的问题上去,否则他不保证自己不会失态地哭出来。即使内涵不同,荀诩也不希望和他的上司杨仪做同样的事。

“东吴那些人一向都不可靠,最喜欢搞小动作。你去了以后,可以协助管理一下那里的情报网,不能指望那些自私的家伙主动提供情报给我们。”

“明白。”荀诩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

“调令我已经叫伯约去处理了,你最早后天就可以起程。去之前先回成都看望一下你的家人。你儿子多大了?”

“才五岁,名字叫荀正。”

“呵呵,好名字,等这孩子长大,相信已经是太平盛世了。”

“一定会是的。”

“很好。如果没有其他的事的话,你回去休息吧。”

诸葛丞相挥了挥鹅毛扇,把眼睛合上,示意他可以走了。但是荀诩没有动,诸葛丞相再度睁开眼睛,略带惊讶地问道:“孝和,你还有什么事么?”

“是这样,丞相。”荀诩站起身来望望屋外,神情严峻地说,“在我离职之前,我必须向您汇报一件事——我已经交代给我的部下了,不过我想还是当面跟您说一下比较好。”

诸葛丞相用双手挤压了一下两边太阳穴:“哦,你说吧。”

“这一次靖安司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汉中内部有一名高级卧底。”

“哦?”诸葛亮放开双手,抬起头来,原本有些倦意的眼睛又恢复了精神。

“敌人对南郑内部相当熟悉,而且数次洞彻靖安司的行动,这全都是因为那名奸细的缘故。根据五斗米教徒的供认,那名奸细的代号叫做‘烛龙’。关于他的一些疑点我已经专门撰写了一份报告,您可以去找靖安司裴绪调阅。”

“就是说,这个叫烛龙的人你现在还不知道具体身份?”

“是的。本来我打算立刻着手调查这个人,但现在不可能了。希望丞相能提高警惕,以免让他对我国造成更大损失。”

“我果然没有看错你,呵呵。”诸葛丞相站起身,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了,我会派专人去处理这件事,你放心地去吧。”

荀诩这时才得以从近处端详诸葛丞相,他清瘦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暗灰色,两个眼袋悬在眼眶之下,眼角的皱纹一直延伸到两鬓与白发接壤。荀诩能看出在他容光焕发后的疲惫,这个瘦小的身躯承载着整个蜀汉,又怎么会不疲惫。

“那我告退了,您多注意点身体。”

荀诩在内心叹息了一声,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退出了诸葛丞相的房间。

三月二十七日,前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正式调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