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27页)

“是我的荣幸。”亚伦向亚力克斯微微鞠了一躬,俨然一个年轻版的蒂姆希茨,同样的坚定眼神和棱角分明的犹太人脸庞。“对于您的回归,我们全社上下都很高兴很激动,特别希望您能拨冗前来,给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我们出版社就在不远处的这条街的尽头。《流亡日记》是……”

“《流亡日记》绝对是亚伦最喜欢的一本书。”蒂姆希茨插嘴道,“他也有海外流亡的经历,所以特别感同身受。他先前和詹卡、安娜·西格斯一起在墨西哥城。”

“哦,你在墨西哥,那边怎么样?”

“挺好的。”亚伦语带犹疑道,“不过嘛,我们总归是外国人。瓦尔特比我们要适应一些,他之前在西班牙待过,会一点儿西班牙语,但我们中大多数人都对西班牙语一窍不通,所以只能互相依靠。我想,洛杉矶应该比墨西哥好吧?好像大家都这么认为,都想去美国。”

“甚至我们这些已经在美国的人都这么认为。”这个话题令布莱希特有些激动,声音高扬了起来,“我们经常想,现在身处的这个地方到底是哪儿?这就是传说中的美国吗?柏克班?卡尔弗城?这就是美国?不可能吧。所以你看,那个传说中的美国可能压根儿就不存在,就没有那样的地方。”

“就像《马哈哥尼城》那样。”蒂姆希茨说道。

蒂姆希茨特意提起布莱希特的作品,然而布莱希特似乎无动于衷,也不接话,只是照旧喝着酒。

“图尔帕诺夫上校来了。”蒂姆希茨挺直腰板,一本正经地为他们介绍刚进门的那位宾客,“他平时很少来这种场合,现在你知道你有多受欢迎了吧。”

布莱希特在一旁冷不丁地对亚力克斯补充了一句:“还是他的上司。”

蒂姆希茨不动声色地瞟了布莱希特一眼,不予理会。

图尔帕诺夫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剪着短寸头,甚是威严,看起来不似蒂姆希茨那般随和。碰面之后依然是公式化的简短寒暄——欢迎,谢谢,诸如此类。随后便是短暂的沉默。两人都指望蒂姆希茨重起话头,再小叙几句,以化解无言的尴尬。

“你知道他们情报管理处的人现在在哪儿办公吗?”布莱希特朝图尔帕诺夫努了努嘴,用不大但足以令周围人听到的声音说道,“在戈培尔以前的办公室。”

“房子本身并不重要。”蒂姆希茨赶在图尔帕诺夫发怒前连忙打圆场道,“重要的是房子里面的人做的事情。现在柏林就没剩下多少完好的建筑,所以就只能有什么用什么了。这一个月内我们重开了一家剧院,往后还会有更多,新闻广播,电影公司,这些都会相继开业。那时柏林又会恢复往日的生机与繁华了。”说完,他随便招呼了一个熟人,转移话题道,“来,伯恩哈德,快过来这边,来见见我们今天的客人。”

接着,又是一系列的客套话、欢迎词。布莱希特已经溜到别处挑逗其他人去了。图尔帕诺夫在桌旁正襟危坐,勉强应付那些来跟他寒暄拉关系的人,显然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离开了。蒂姆希茨正式举杯,致祝酒词,欢迎亚力克斯重回故里建设新德国。他激情澎湃地说道:“我们大家都知道,政治的进步往往追随着文明的脚步。”听众时不时若有所思地赞许点头,神情专注,眼神里闪烁着对光明未来的期许。亚力克斯突然觉得,布莱希特的愤世嫉俗在这里同样格格不入。和在加州时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时,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可以温暖人心的希望的力量。破旧的西装,残酷的环境,皆无碍他们的顽强生存。无论是精心隐蔽躲藏,还是终日流离奔走,他们都未曾放弃过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希冀。这是纳粹无法从他们身上夺走和抹除的。

他并没有被要求做过多的事情,只需发表几句堂皇的祝酒词,感谢大家对他的热情欢迎,仅此而已。无人期待他做一番高谈阔论,他在这里出现本身就已经足够了。蒂姆希茨想要和他共进午餐,交流文学问题;亚伦·斯坦期待他可以为建设出版社的英语出版物提供指导意见;马丁希望他将文化联盟当作第二个家。然而他现在真正力所能及的,不过是定期领取生活津贴,然后在他愿意的时候工作。在美从来就没有感觉“足够”的时候,如果没有玛乔丽的薪水,他无法想象他们该如何生存。而今在苏联占领区,他生活无忧,得到当局的青睐,似乎所有人都对他的归来心怀感激。也有人会礼貌客气地询问他一些关于美国的问题,比如他是否觉得美国会真心接受一个中立的德国,还是美国会重新在他们的占领区进行军备武装。他们问得小心翼翼,踟蹰犹疑,渴望得到答案,但又害怕知晓答案。亚力克斯忽然发觉,这真是异常讽刺。尽管是苏联开始实行的封锁行动,事实上却是他们自己感觉到了被包围的孤立无援。人们欢迎他的回归,隆重如迎接一个历经艰险、穿越敌人重重封锁而重回阵营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