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罗马的一家旅馆 21(第2/3页)

他似乎叉听到勒夫从特拉维夫用安全通信线路打来电话时发出的吼叫声。沙姆龙心想,不。我不能帮助勒夫找到加百列。相反,要帮助加百列弄清楚,在湖边的那家修道院到底发生过什么,还有,是谁杀了本杰明·斯特恩。

他走回屋里,脚步轻快而稳健。吉优拉正躺在床上看电视。沙姆龙整理起手提箱。每隔几秒钟,她的视线会离开电视屏幕,看看他,但并不说话。四十多年了,他们一直是这样。等沙姆龙把手提箱整理好后,他挨着她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

“你会小心的,对吗,阿里?”

“当然,亲爱的。”

“你不会再吸烟了吧,对吗?”

“再也不了!”

“尽早回来。”

沙姆龙上前吻了一下她的额头,说道:“很快。”

沙姆龙发现扫罗王大街很压抑,这里让他感受到屈辱。他得在大厅的安全处签写出入登记,还得在衬衫口袋上贴个标签。他再也不能利用特权乘坐专梯上楼了,现在,这种特权只属于勒夫。他和一群办公室主任以及档案室的普通男女职工一起挤进了普通员工电梯。

他到了四楼。出于个人恩怨,勒夫想整治他一番,所以沙姆龙还要忍受一番羞辱。没有人给他拿咖啡,他只好自己到餐厅自动售卖机旁买了一杯淡咖啡。他沿着走廊,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间简陋的屋子,和储藏室差不多大小。里面有一张松木桌,一把钢制的折叠椅,还有一部散发着消毒剂味的破旧电话。

沙姆龙坐了下来,打开手提箱,拿出一张从伦敦发回的跟踪照片,是莫迪凯在皮特·马龙家外面照的。沙姆龙坐在那儿,看了几分钟,胳膊撑着桌子,手指按在太阳穴上。每隔几秒钟,就会有人从门边探头往里张望,睁大眼睛盯着他,好像在看一头长相古怪的野兽。他心想,是的,没错,老子又在总部大厅坐冷板发了。沙姆龙装作没看见。他的注意力只在那个男人的照片上。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调查部的分机电话。电话是由一个女孩儿接的,听声音像是刚刚高中毕业。

“我是沙姆龙。”

“谁?”

“沙——姆——龙,”他生气地说道,“我想要塞浦路斯绑票案的资料。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1986年发生的。可能那时你还没出生。不过,尽量帮我找一下。”

他挂掉了电话,耐心地等着。五分钟后,一个名叫尤西的人来到沙姆龙简陋的办公室。他拿着一捆资料:“对不起,头儿。那个女孩儿是新来的。您想要看这个吗?”

沙姆龙伸出手去,像个乞丐一样。

这件事不值得沙姆龙骄傲。那是1986年的夏天,以色列司法部部长梅尔·本-大卫从特拉维夫出发,乘坐私人远洋快艇,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地中海巡游,其中有十二名陪同人员、五名船员。在假期第九天的时候,他们的远洋快艇在拉纳卡港口被一队自称是代表巴勒斯坦战斗组织的恐怖分子劫持。无法实施营救计划,而塞浦路斯方面想尽快把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解决掉。这让以色列政府别无选择,只好选择谈判,沙姆龙打通了一条和德国发言领导人交流的通道。三天后,问题解决了。人质被放了回来,恐怖分子顺利离开,一个月后,十几个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杀人重犯从以色列监狱获得释放。

公众方面,以色列否认这是一笔交易行动,不过没有人相信。对于沙姆龙来讲,这确实是一次痛苦的回忆。如今,翻看着这些资料,他还是能想起当时的情况。他找到了一张照片,是当初他们抓拍到的那队劫匪的头儿,不过没多大用处,因为这是从很远的距离照的,画面模糊,照片上那个人又戴着太阳镜和帽子,把脸挡住了。

他把照片放到从伦敦发来的那张照片旁边,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将它们作了对比。是一个人吗?不好说。他拿起电话,再次打给了调查部。这次是尤西接的电话。

“有什么事,头儿?”

“把‘金钱豹’一案的资料给我拿来。”

如果从专业角度给他这个人合理地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德国人,有人说他是奥地利人,也有人说他是瑞士人。他曾经和沙姆龙用英语进行过一次对话,语言学家听过对话录音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来自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金钱豹”这个绰号是西德人给他取的,他在西德杀了很多人,他们最想抓到他。他是个受雇佣的职业恐怖分子。任何组织可以出于任何原因雇用他,只要不违背他的核心信仰:反对西方,反对犹太支持者。据说,就是他在背后操纵了那次劫持案件,也是他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头目阿布·吉哈德,杀害了欧洲的三个以色列人。沙姆龙也想要他的命。不过这种愿望一直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