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家(第2/3页)

他忽然道,“孟砚留下,沈羡陪孤走走。”

孟砚低垂着头,驻足留在了原地。

沈羡立在赵缨身旁,徐徐跟随着他的步伐,他沉默了片刻,方才开口问道,“宣王明日便赴灵川,你可想去送行。”

沈羡怔了片刻,明日便走,赵绪去的这样快。

她垂目恭敬地回道,“臣不必去。”

赵缨负手而行,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不必去?”

沈羡握紧了手指,眉眼温柔又坚定,“宣王殿下必得胜归来,是以,臣不必送,只需迎。”

“不必送,只需迎。”赵缨缓缓重复了一遍,声音冷淡了一些,“你倒是敢说。”

“臣以为,宣王的胜利,便是陛下的胜利,陛下会想要见到的。”

陛下除谢真,可不也是因了他领了裴太后的威风,却无能么?

赵缨脚步微微停住,复又缓缓而行,他略略笑了笑,“倒是难得有解语之人。”

沈羡默然未应。

晏初七回了师门,赵绪离京只带上了晏十一和阮红灵,宣王府的侍卫不过寥寥,却整齐有序地列成了一方队伍。

赵绪于高马之上神色宁静,瞧了帝京那座巍峨的城门片刻,转过缰绳抬手道,“出发。”

晏十一低声道,“主上不等一等沈姑娘?”

“她不会来,”赵绪淡淡一笑,“我自有归程。”

晏十一便收了剑,翻身跟上赵绪,策马向着灵川进发。

沈羡的小阁少有人来拜访,今日听得重芳宫来了人,便出去瞧了瞧,见竟是玉拂。

她愣了片刻,见来人手里还捧着一个小巧的木盒,便问道,“是赵绪?”

玉拂点了点头,递过盒子道,“正是宣王殿下。”

缘是赵绪为了照应沈羡,将玉拂留在了重芳宫,她将盒子打开来,见是一个小小的木牌,用红绳系着,还坠了两颗细小的玉珠,上头刻了“与羡”二字。

字迹遒劲,笔力如刀,同他的人一样沉稳锋利。

“他可是出发了?”

“殿下一早已经启程,他有句话要奴婢转告沈女官。”

“他说什么?”

“殿下说,北境没有春日。”

不过帝京有我的春日。

沈羡低头笑了笑,些微薄红自耳尖一路蔓延到鬓边。

“多谢你。”她向着玉拂说道。

玉拂亦是笑道,“沈女官往后若有事,可往重芳宫寻奴婢。”

沈羡应下了,玉拂便行了个礼告退,余下她一人望着满地的明亮光线发怔。

小阁轩窗向南,沈羡将手中的木牌挂在了窗前高处,隔窗一望,便如同挂在了那两棵乔木之上一般,令她不禁展开了笑容。

年关将近,逢战事将起,太后又抱恙,赵缨吩咐了下去,一切从简,不设宫宴,也不必守岁了。

又命沈羡这几日不必当值,将前时的伤口将养痊愈了再往承明殿。

殿前女官不得随意出宫,宫里头如今又冷清,赵缨便赐了恩典,准其出入宫中的崇文馆。崇文馆是宫里头的书楼,收藏了前朝当世佳文典籍不下万卷,集天下文人之向往。

沈羡性子安静,崇文馆很得她的欢喜,便时常去馆内阅卷。

先前悯园宴饮,曾听裴贞提过帝师顾丛,乃青鹿书院院首,专为大盛拔擢有才学子,先帝朝时,是长公主与二皇子赵缨的老师。

她原以为是德高的长辈,倒是没想到原来这样年轻。

“沈女官。”

沈羡便礼道,“顾大人。”

顾丛未着官服,只穿了文人长衫,以木簪将头发束起,气质儒雅天成,他提着一个红木盒,打开来是一些日常的吃穿用度,最下头还压着一件包裹仔细的衣裳。

沈羡拆开来,见是万宝楼那件牙白织金的锦裙,不由心底一酸,便听顾丛说道是明珠郡主忧心她孤身冷清,才托他送了这些前来。

沈羡想到先前大殿呈情,她一直诸多隐瞒,入了宫也没有机会向她解释,不由问道,“嘉鱼她可曾怨我?”

顾丛摇了摇头,平淡回道,“顾某不知,不过想来是不曾。”

沈羡将红木盒提在手中,向顾丛谢道,“劳烦顾大人了。”

“受人之托,沈女官不必客气。”

顾丛瞥见沈羡手中还握着一卷书,瞧着像是前朝史记,便问道,“沈女官爱读史书?”

沈羡笑着应道,“一点偏爱,不及顾大人博闻强记,贯通古今。”

顾丛思索了片刻,走到不远处的天字号木架,从其中抽出两卷典籍,比起沈羡手中的前朝史记,瞧着要崭新一些。

他将这两卷典籍递与沈羡,淡淡道,“前朝二世而亡,史记单薄,不如看这两卷,厚载气象。”

沈羡将手中的东西搁在了一旁,接过典籍翻阅,发现竟是大盛史记,“大盛朝?”

顾丛点头道,“先帝在时,曾选文士编写兰台全书,其中一部,便是大盛史记,可惜三年前便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