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第3/17页)

达菲此前已经计算过,如果登船的人数不超过四十的话,他们在重新穿越海峡的航程中就可以保证对船只的完全控制。但是士兵们排成的队伍密集地从船尾处一直延伸到海岸边,这个距离就有至少150米。当希格森望向更远的海滩时,他立即就知道等待上船的人可以说是无穷无尽。他将一个又一个的士兵送上绳梯,催促他们往上爬。虽然他没有用心地去数,但他也知道,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帮助六十七名士兵登上了船只。

在如此的忙乱和紧张之中,他们的船长达菲似乎已经失去了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力。希格森意识到如果他再继续让更多的人上船,或许会导致所有人都失去生命。他必须接过指挥权,即使他身处于船尾之下的水中。“再上五个,小伙子们!”他叫道,“很抱歉,只能再上五个了。我们已经满载了。”

“再上五个。”

“再上五个。”

这句话沿着士兵排成的队列往后传了下去,队列中的第六个人没有再重复这句话,而是转过身来朝着他后面的人们说道:“到我这里就结束了,伙伴们。请大家继续排队。很快就会有另一艘船来接我们的。”随后,令希格森感到惊讶的是,他竟然唱起了一首流行的小调:“啊,我想去海边……(1)”

排在他后面的人们先是爆发出笑声,随后就跟着他一起唱了起来。

与此同时,全心投入工作的希格森将最后五个人一一送上绳梯。“三,二,一,往上爬,翻过去。可以上了。”

这位老人站在深达胸口处的水里。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多么寒冷,并且意识到被留下来的这些士兵将要在水中站几个小时。等到七个小时之后清晨到来时,到底有多少人还能活着?留下来的士兵之中打头的第一个站在离他五米远的地方,继续引领着大家的歌声。在昏暗的光线下,希格森几乎看不清他的脸。他将手举到头盔旁边敬了个礼。

达菲启动了发动机——也是即将出发的信号——于是希格森自己也爬上了绳梯,翻过船舷。甲板上已经站满了人,就像堆满了薪材一样,连一英寸的空间都没留下。希格森伸出手来将绳梯拉回,顺便也朝下面看了一眼。他们现在明显比来时吃水更深,而在进入的时候船底就曾经碰到过浅滩。但那已经是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前的事情了,潮位一直都在上涨。

达菲丝毫都未曾犹豫。他将发动机换入前进模式,开始朝着开阔的水面前进。往前开了不到两百米,他们就遇到了另一艘船——这是一艘相当大的拖网渔船,并且正沿着与海岸线平行的方向朝北边驶去。

达菲隔着水面对另一艘船喊了几句,告诉对方那些正站在海水里等候登船的士兵们所在的位置应当是在更靠近海岸线的地方,而不是在北边。

“我们吃水太深了,”对方回复道,“在这儿就已经快要搁浅了。我们得到码头上去接人,”——那是指敦刻尔克港用石头建造成的码头——“但是我们会把话带给后面的船。”

希格森回头望去,内心期望着他们已经开出了足够远的距离,不要让那些被他们遗留在海水里的士兵听到那艘渔船传来的答复。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被他们遗留下来的士兵们早已经看不到了——那只是几百道完全一样的人列之中普通的一道,而所有的人都期待着会有一艘小船从暗沉而无生迹的海水中出现,让他们登船,带他们回家。

***

他们于凌晨4点左右返回多佛。本来是可以更早一点的,但是由于超载过于严重,而且随着潮位升高,海况也有些变差了,因此达菲只能以不到最高时速一半的速度行驶。船上一共承载了72名士兵,几乎是此船最大载客量的两倍。对于今后的航程——他们已决定在整个“发电机行动”期间都往返于多佛和敦刻尔克两地——希格森和达菲商定,每趟最多只能允许60个人上船。在多佛港的码头上,他们听到传言说目前返回英国的士兵已有数千之多。

真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当他们加满了油箱,再一次从多佛港的码头出发时,东方的天空已经开始微微映出青灰色的光。达菲负责驾驶船只,希格森则把孩子们送到船舱里去睡觉,随后又返回舰桥。

储油罐火灾散发出的既粗又高的烟柱不仅能够在晚上指明方向,在白天也同样有用。达菲调整好航向之后,便离开驾驶座,伸了个懒腰。“还能挺得住吗?”

老人点了点头。“干衣服很有效果。”

“你来开一半的路不会太累吧?”

“如果有必要的话,全部由我开也没问题。”

达菲摇了摇头。“之前我还以为——对不起,不是有意冒犯——你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呢。你不睡一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