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2/5页)

少女顺着在巨石一侧开凿出来的小路前行。向前走了10米左右,视野开阔起来。

因为是暖冬,所以一点儿残雪都没有。尽管今天才4月5日。

在不见植物、只见石头和砂砾的顶峰,有一块五六米见方的空间。这块空间的前面是南坡。

这位少女是在爱媛县县立双海儿童医院八号病房楼住院的心理疾病患者。这次登山是少女出院前院方组织的一次纪念活动。

对于这些即将出院的患心理疾病的孩子们来说,这次登山纪念活动也是最后一次登山疗法。为了让孩子们带着自信重返社会,迎接新学期或新学年,医院总是在孩子们出院前搞这么一次活动。

八号病房楼的孩子们,住院时也常常在医院附近的小山上实施登山疗法,已经习惯于爬山了。但是今天爬的山比平时爬的山高三倍以上,所以带队的医生和养护学校【注】的老师们命令孩子们不要使用铁链,要顺着较缓的坡面螺旋式向上爬。这样爬虽说绕远,但是安全。

【注】为身心健康有问题的孩子设立的学校。根据日本政府1997年颁布的有关法令,各都道府县都有义务设立这种学校。——译者注

别的孩子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做了。但是,少女坚信只有顺着危险的铁链爬上去,灵山才能显灵,神才能伸出手来拯救自己。她躲过医生和养护教师的眼睛,离开队列,豁上一条命,攀着铁链爬上了顶峰。

少女迎着从山下吹来的风,等待着“永远的拯救”的来临。可是等了半天,人们所说的“永远的拯救”连一点儿到来的意思都没有。

祈祷用的小庙,设置在顶峰一隅。水泥基座、混凝土墙壁、两米见方的小庙,庙门紧闭。

本来,小庙里供着三座神像,它们现在被供奉在半山腰的神社里,每年7月1日才移到这里来。当然,少女并不是为了参拜神像才登上顶峰的。

“这是为什么……”,少女强忍着眼泪,向天空诉说着满腹悲怨,“不是说可以拯救我吗?不是说这里是神山吗?”

没有一点儿显灵的迹象。

两个少年也爬上来了。他们在顶峰上转了一圈,显得焦躁不安。

“怎么回事?这么一座小庙。怎样才能得到拯救呢?”身穿红色牛仔上衣的小个子少年说。

身穿蓝色风衣的瘦高个儿少年走到小庙前,双手合十。

“行了!傻瓜!”小个子少年试图打断瘦高个儿少年虔诚的祈祷。

瘦高个儿少年依然在祈祷。

“我说你别在那儿傻子似的装模作样了!”小个子少年啐了口唾沫。

“也许会出现什么吧。”瘦高个儿少年说罢,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什么都不会出现……”他嘟嚎着,背向小庙,一屁股坐到地上。

少女紧咬着嘴唇,眺望着四周的群山。

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天空发生了变化。举目远望,群山雄姿,鲜明夺目。错落有秩的群山犹如一首韵律完美的长短诗。装饰群山的杉树、松树、山毛榉等等,由深绿到浅绿。山樱花柔和的粉红色,辛夷花亮眼的纯白色,通向山下的道路清晰的线条,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立体图画,扑入眼帘。

但是,无论多美的景色都不能使少女动心,她转移了视线。

东南方200米处,耸立着一座岩峰。刚才环望四周,焦急地等待着“拯救之神”的呼唤的时候,竟然没有注意到这座岩峰的存在。险峻的岩峰刺向天空,好像有人把它身上所有使人感到累赘的地方统统切掉了似的,显得干净利索。看着它,一种孤独感袭上少女心头。在顶峰,看起来它比少女站的地方还要高一些。

住院时,养护教师说过,这座山是西日本最高峰。在风景写真集和观光指南里也都看到过。

少女离开小庙,走下山顶,顺着通向那座看起来更高的岩峰的小路,试探着前行。小路在途中分成两条。一条转向右侧,通向十米左右地方的一间供登山者休息的小屋。此时少女可以听到人们交谈的声音。

从山下通向小屋的山路修整得很好,看起来很安全。现在还看不到双海儿童医院的孩子们、医护人员和养护教师的影子。他们迂回登顶,应该是顺着这条路上来。

另一条小路笔直地通向那座看起来更高的岩峰,但中间好像是被切断了。

少女在好像是被切断的地方停下来,探头观瞧。其实小路不是被切断了,而是从这里向下延伸了。在10米左右的下方,一条狭窄的山脊通向岩峰。

少女喘着气大声说:“连着呢!小路跟那边的岩峰连着呢!那边才是真正的顶峰呢!”

不等两个少年回答,少女率先下了山崖。

山脊两边陡峭险峻,稍有不慎,就会滚落谷底摔个粉身碎骨。少女竭尽全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从一块岩石踏向另一块岩石,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