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6页)

河西环视着同事们,觉得他们似乎是明白了一些。但他们目前还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结果,觉得还是由河西来解说更清楚。河西继续说道:

“当他把尾端当作前端装进相机后,数码便整个颠倒了。由于他倒卷时是在黑暗处按的快门,胶片并没感光,所以他拍摄的‘反卷’就会拍出普通照片来。门胁拍摄16、15的时间是5月27日中午1点左右,即在川崎杀了村越急忙赶到八方岭的时候。当天晚上他来到唐松山庄,有意让山庄的管理员看到他,第二天即28号早上,他在山庄拍下了14、13,13他颇有心计地让山庄管理员按了快门。这样一来,就等于13以前的照片都无庸置疑地拍摄于28日早晨以前。唐松山庄的管理员知道门胁是27日晚到达山庄的,所以从行走时间上来推断,无论是行走大山时拍的12-⑤,还是在冷池拍的④和③,都会被断定为是在27日的白天和26日的傍晚拍摄的。讨论门胁作案的可能性时,我们否定了‘分期摄影’,而且我们也知道他在⑤和④之间相隔的18个小时内无法往返川崎,门胁不在作案现场的证明便完全成立了。”

同伴们长出了一口气,没料到门胁的手段竟如此简单。以前大家都为不能倒卷所迷惑,忘记了虽然拍照时不能倒卷,但可以事先倒好,进行“反向摄影”。

河西同家属一起度假时得到启示。那天在娱乐场的大食堂里,服务员把为小孩定的西餐、冰点心、冰淇淋的顺序颠倒了,先拿来了冰淇淋,他的妻子为此生了气,他安慰她说:“先吃哪个到了肚里都一样。”就在那一瞬间,他僵化的脑子一下受到启发:门胁走的路线,无论是从登山口开始走,还是从下山口往回走,途中经过的地方是一样的。把这个原理用在安装胶卷上不也同样分辨不出哪是头哪是尾吗!即使倒着照,照下的风景也是相同的。问题是“反向摄影”果真行得通吗?对此,河西作了实验,证实“反向摄影”完全可行。

“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山路举手说。

“请。”

“120股卷是缠在卷轴上的,很容易打卷,而且涂感光剂的那一面也很容易干燥收缩,使胶卷变成圆筒状。如果不从后面加适当的力压平,胶卷则对不准镜头。相机上的弹簧压板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但是,因制造厂家的不同,胶片的收缩力也千差万别,单靠压力固定不变的弹簧压板则无法调整得很得体。为此,各厂家想了许多办法,如生产专用胶卷,使之适应于相机压板的压力等。门胁用这种极易出错的胶卷进行反顺序拍摄,能否照出好的照片呢?”

山路不愧是照相通,问题提到了关键上。120胶片同遮挡保护纸一道缠在胶卷轴上,保护纸比胶片略长,拧卷时容易出现保护纸微微离开胶片的松弛现象。出现松弛现象的地方,势必会在拧卷过程中从弹簧压板和胶片之间滑过去。这样一来胶片就难以保持它的平面位置。

河西像是估计到有人会提出这类问题,他拿出几卷胶卷和几十张照片让同事们看。他说:“专业知识我不太清楚,我这里有一卷按门胁的办法照下的试验卷。在我看来,无论是胶片,还是照片都与正常拍摄的相同,检验员和摄影师说他们也分辨不出两者有哪些不同。”

看了实物,大家对反向摄影能否照好再没疑问了。

“我想提个有关摄影技术方面的问题,”下田说,“按正常办法拍照16张时,是在保护纸出现开始符号时合上后盖,旋转卷片钮,计数窗自动显示数码。但是对于反向摄影,既无开始标志,实际的张数也未必与计数孔显示的一致,这样一来能否正好照16张呢?”

河西脸上露出笑容,他赞赏下田问到了关键之处。他答道:“这我也做了实验,把保护纸末端夹在上卷轴里,不拧动就盖上后盖,这样正好可以照16张。门胁一定是经过多次试验,准确地掌握了反向摄影的起始位置吧。”

“但是,空按快门16次将胶卷倒转后再重装,不会在胶卷上留下拧过两次的痕迹吗?”下田又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会发现两道印,但这是我们弄明白了反向摄影的花招后才发现的。我们开始根本就没想到反向拍摄,所以也就不会检查是否有两道痕迹了。”

“可是把它与同一相机按正常方法拍的胶卷相对照时,为什么没发现两道印的问题呢?”

“即便在同一个相机里装同一型号的胶卷,留在各胶卷上的拧卷痕迹也不完全相同,只不过这些痕迹的形状相似而已。反向摄影时,胶片上会出现一条新的痕迹,也就是说胶片一反一复会出现两道印。这样一来,门胁的骗局大有被识破的危险。然而,当初检验员只是要证明门胁交来的胶卷是不是用他交来的相机拍的,如果从试验卷上能够找出与他交来的胶卷相同的痕迹,就算是用同一台相机照的。所以当然只注意了相同(实际上是相似)的痕迹,并没注意不同的痕迹,因为当时并没想到反向摄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