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一线希望(第3/5页)

“我们来参加村越案的调查,又得麻烦您啦。”堀越说。堀越身材魁梧,与那须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个人都为这次意外的再会感到高兴。他们是老相识,那须觉得和堀越一起工作比较好处,可不必在竞争意识上花费脑筋。

门胁交来的相机是小西六公司生产的珍珠IV型120弹簧相机,现在已停止生产。这种相机的镜头孔径为3.5厘米,析像能力强,调距装置与镜头连动,克服了一般弹簧相机的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西德举行的国标相机比赛中,它居同机种的首位,因此而名闻遐迩,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使用它。但在业余爱好者中,它已被自动化的小型照相机所淘汰,这是因为它的镜头和快门叠放在机壳里,不好安放大镜头,而且当镜头和快门被拉出壳体后,与壳体连在一起的只剩下前盖和蛇腹,因此难以采用卷片系统与快门上弦连动的结构,也就是说它的拍照速度慢。这种相机使用的胶卷画面为6X4.5厘米,并且带有遮光保护纸。

拍摄方法是:安上胶卷,扭动卷片钮,保护纸上出现“开始”的箭头标记,箭头与相机内的红点对准后,一合上后盖,显示张数的计数窗便进入工作状态。继续转动卷片钮,计数窗内出现数码①后,卷片钮就再也转不动。只要不按快门,就转不到下一张。这就是说相机里安有防止重拍的装置。当按了16次快门之后,防重拍装置停止工作,这时才能取出胶卷。拍照期间绝对不可能倒卷。一旦在“开始”标记处合上后盖,转动卷片钮,那么如果不把胶卷全部拍完就打不开相机的后盖。打开后盖的同时,计数窗的字码自动复原。

门胁把底片以及放大成4寸的照片交了出来。底片上有编码,按编码可以知道拍摄的顺序。一卷120胶卷上有16个

按底片的编码顚序,这16张照片是:①门胁面带笑容站在登山中心站前;②大谷原道标前;③好像是冷池休息所前,由于是傍晚照的,清晰度不如前两张。

根据山路的辨认,④也是在冷池附近照的,上面照下了树林和被林木遮住底部的剑岳,剑岳上仍有积雪,看来这两张是为了留念。这张清晰度也不够,像是在③后不久拍的。

⑤至12拍摄于次日途中,就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几张照得相当有水平,画面上留下了剑岳、立山、五龙山生气勃勃的雄姿。

13、14摄于唐松山庄。门胁说13是山庄的管理员按的快门。人物的背景是带有山庄风味的建筑物,上面的“唐松山庄”几个字清晰可见。“的确是唐松山庄。”山路证明地点没错。

15、16摄于八方岭山麓。

在研究相机和照片的同时,刑警们核实了门胁的“供词”,确认了下列两点:

一、门胁5月26日在鹿岛枪登山口的登山指挥中心填写了登山卡片(根据鉴定确认是门胁的手笔);

二、5月27日晚6时许,门胁到达唐松山庄,当晚就住在那里。

赤坂署根据上述资料和稻田署开了联席会议。会上那须首先发言,他说:

“5月27日夜里门胁的确住在唐松山庄,第二天早上他拍了13、14两张照片,这说明13之前的照片是来唐松山庄之前照的。从冷池到唐松一般需要走9个小时,因为当时不是登山季节,路比较难走,所以门胁用了12个小时也不足为怪。反过来算,他正好是早晨6点离开的冷池。这与他所说的是一致的。12之前的照片摄于27日晚6点以前,从路途所需时间计算,能证明门胁26日夜晚在冷池。”

那须说完之后,环顾四周征求同事们有无不同看法。畠山请求发言,他说:

“那些照片也许是去年同一季节或者早些时候拍的。他自己说是让唐松山庄的服务员按的快门,假装成今年拍的,实际上是去年的照……”

“你的意思是说他的照片是冒充的?”那须略有兴趣地问。

“是的。”

“不对吧?”山路冷冷地说。

“为什么不对呢?”畠山几经思考提出的看法遭到否定有些不快。本来下署的人对警视厅的人就没什么好感,下面的人认为警视厅净让他们干苦差事,自己做些能博得外界喝彩的表面工作,加之厅里人优越感很强,总压制下署的意见,而功劳又常常归警视厅。畠山这样认为可能出于偏见,实际像他所在的赤坂署这样的颇有名气的警察署,差不多和警视厅平起平坐。畠山有些过于敏感,不过警视厅的成员对他这种情绪却也无可奈何。

“门胁让山庄管理员按的快门,是吧?如果他拿来的是去年的照片,那么去年他让管理员按了快门,这样就有被管理员记住的危险。”

“据说每年各地的登山者都到北阿尔卑斯山的山庄居住,管理员应旅客要求按快门的事恐怕多得很,他怎么能记得那么清呢!”畠山不甘示弱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