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四位诗人居然是他【感谢快乐星球居(第2/4页)

陶渊明非常恼火,索性放下锄头,准备休息一会。

他突然看到王维在终南山买下自己的别墅。

他微微睁大眼睛,突然有一种时空转换的神奇感。

他所在的南山就是终南山。

在未来,同为诗人的王维也来到了这个地方,买下了自己的别墅,过上了隐居生活。

陶渊明颇有一种有了同伴的感觉,更加投入地看着天幕,笑着自言自语:“几百年后,大唐的诗人种地应该会有进步,让我从王维身上学学,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提高收成!"

谁知紧接着,他的脸色骤变。

【王维买了自己的大别墅,过得非常快乐,他自己玩起了基建游戏。

他建造了很多亭台楼阁: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茱萸泮、宫槐荫、临湖亭、南坨、歌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等等二十个景点。

那个时候没有摄像机,他为了留纪念,还画了水墨山水画《辋川图》。】*

【王维把这里打造成了自己的桃花源,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古青青剪了一段视频素材,现在有好事者还原了王维的大别墅,简直美不胜收。

让人不得不感慨王维不仅是个诗人和画家,甚至还是个建筑家。

天幕底下,百姓惊呼声不断。

“哇,这是仙境吗?”

“这不是仙境,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那王维真是会享受,不知道他家还缺不缺仆人。”

陶渊明:“????”

他看着自己杂草丛生的农田,又抬头看了看美轮美奂的辋川,陷入深深的沉默。

他有点怀疑人生:“王维的住所是我写的桃花源?开什么玩笑?

桃花源只是个村庄,哪有这么豪华?”

他握紧锄头,看着天幕中优哉游哉的王维,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他在这累得要死,王维在那儿过得无比快活。

他的隐居,好像跟王维的隐居,有点不一样。

“你们学我隐居,能不能好好学,起码种个地!”

唉,人和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

收成不好的陶渊明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还有些观众心里很酸,小声嘀咕类似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话。

可没过多久,他们的脸被打得啪啪响,皆是震惊地望着天幕。

什么?王维居然会把如此美丽的住所捐出去?

古青青:【王维自从买下这所别墅,就精心地改造它。

然而,晚年,他却把这座别墅改成了寺庙,捐了出去,让穷苦的人暂时避难。】

与此同时,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老年王维的演员站在别墅的门口,心中不是没有不舍。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他看着建起来的,一草一木都是他抚摸过的。

这里是他心目中的圣地。

这时,有一个抱着孩子的穷苦老人颤颤巍巍走进了他的别墅。因为官府说了,没有住处的话,可以到这里来避难。

朋友问:“先生既然这么不舍,那为什么要把这里捐出去?”

老年王维看着那个老人的背影,叹息道:“如果能让百姓不被风雨所冻,那就是值得的。”)

天幕下,很多百姓看到这幅场景,之前有多羡慕,现在就有多敬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些刮目相看,他年轻的时候读书不多,成为皇帝之后也把更多时间放在了奏折上,从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

他端起酒盏,喝了口酒,叹服道:“王维高义!”

很多年前,风不调雨不顺,他的老家发生饥荒,乡亲一个接着一个饿死倒地。父母把吃的都留给他们这些孩子,自己却饿死了。

他拖着父母的尸体,哭着朝地主下跪,求一块地来安葬父母,结果却被拒绝。他们家为地主劳作这么多年,到头来连一块地都不愿意施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外乎如是。

身后是父母即将发臭的尸体,前方是冷眼旁观的地主。

他还没有从父母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就深深感觉到了外人的恶意。

那是他人生最狼狈最黑暗的时候。

无数个午夜梦回,那一幕都在他眼前挥之不去。

可以说,天真的他和父母一样死去了。

倘若地主是王维这样的好心人……那个狼狈的孩子会不会能保留自己的纯真?

马皇后拉起他的手,轻柔地抚摸,什么也没说。

没有什么如果,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天幕下,暮年的杜甫坐在茅屋中,秋风狂吹,茅草哗哗作响。即使门窗紧闭,屋子里冻得不行。

孩子躺在床上,盖着薄薄的布毯子,布冷得像铁一样,不停地喊着冷。

杜甫心疼地抱着孩子,给孩子取暖。天气太冷了,他都无法在外面看天幕,只能窝在房里听声音。;他听到了天幕说王维把房子捐给了寺庙,让穷苦的人住在里面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