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青山依旧在(第2/10页)

“有句话我憋在心里很多年了,你后悔吗?”陈蔺观突兀地问。

后悔?她奇怪:“你指什么?”

“你在纽约最感兴趣的是心脏外科,也有天分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心脏学医生,你后悔吗?突然回国,毁了自己的前程?”

从两人恢复联系后,陈蔺观就不遗余力地劝说她来欧洲读书,当听说她放弃去英国的机会后,毫不留情地在信中指责她目光短浅,荒废天分。

他对她昔日放弃心脏学的事一直耿耿于怀,难以释怀。到今天仍是如此。

沈奚摇头:“不后悔。”

“你是在逞强。”

“是真心的。这几年我在国内,单单是救活的人就有上千人,救治的病患早就数不清了,还有——”她笑起来,“我还给蔡将军的军队送过钱。你看,我也做了不少事。”

“你本可以有更高的成就。”

也许吧。她放弃争论,不在意地喝咖啡。

沈奚放了杯子:“我想求你帮我做一件事。”

“我就说了,你是个功利主义者。”陈蔺观仿佛识破了她,愉快地说,“找我总是有事情的,不会只为叙旧。”

沈奚又一次没反驳。

两人在念书时就是你来我往的谈话方式,从没人肯示弱。接连两次的沉默,让陈蔺观很不适:“我和你开玩笑的,没有你的资助,我走不到今天。只要我能帮的,你只管说就是。而且,千万不要用‘求’这个字。”

“我想……让你为我推荐一位心脏学医生。”

陈蔺观恍然:“你是想找我的教授?为你的朋友吗?”

她停了会儿,才道:“是为傅侗文,我想为傅侗文找一位主诊医生,他心脏不好。这半年来因为和平会议的波折……情况……”

笑意在陈蔺观眼中散去。

“我咨询过许多人和同学,都说你的教授是临床上最好的医生,是最适合他的医生。”

沈奚盯着他:“我想恳求你……”

陈蔺观摇头,以最温和的方式表示了拒绝。

当初在纽约公寓外,情绪激动的少年长大了,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尊重朋友,可不代表他能忘记自己家是如何落魄的。

“抱歉。”沈奚轻声说。

“不必抱歉。”陈蔺观说,“窦婉风告诉过我,他是你丈夫的哥哥。”

“他现在是我的先生。”

陈蔺观怔了一怔。

他从同学那里听说了沈奚结婚的喜讯,还电报责备她,以为她忘记分享喜讯。

今日揭破,才知真相。

沈奚欲要说话。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在纽约时,一直反复要我记住资助人的恩情。”陈蔺观看着她,“现在是想要我还了吗?”

“不,我当时说的话,是想要你牢记学医的初衷,救许多人,才不枉费傅侗文给我们的花费。不是要你还他什么。”

“他是个大慈善家,爱国商人,资助过许多的人,”陈蔺观回她,“可是沈奚,他对别人是好人,但对我不是。我是个普通人,不是圣人,你如果想要我的教授救他,不必来求我。”

“我试过联系你的教授,可是……”

陈蔺观自然知道她碰到的困难:“当然,我的教授早已重病在身,闭门谢客了。”

“所以我才找到你,是因为知道你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你不要打我的主意,也不要和我谈医者仁心,我是个很自私的人。”

长久的安静后,沈奚再次说了句:“抱歉。”

她预料到这个结果了,可还是想试一试。

这条路走不通的话,只好准备起来,前往英国,去见谭庆项过去的教授。心脏外科是连外科医生都要避讳的领域,专攻这方面的医生本就少,能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更少……她怕,到了英国还是于事无补。

沈奚和陈蔺观不欢而散。

她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坡路,往公寓走,两旁都是小咖啡馆、小酒馆。她初见巴黎,是在傅侗文送给自己的一套彩色照片里,那时她对欧洲的这个城市印象是,街边房子像摆放整齐的洋火盒,色彩斑斓的墙面严丝合缝地贴着彼此。

傅侗文后来提到那套照片,说是自己初到巴黎,花大价钱向一位记者购买的。他从不吝于赞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开放的思想和工业化的成就。

赞美下,是美好的期盼,期盼中国能有这样绚烂于世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