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苏轼(第2/6页)

【而后宋神宗一锤定音道:“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众唐人:"……"

脸呢?就这么自信?!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到这里,李世民和几位大臣也是骤然间有些沉默。说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苏轼学识广博?

他们的诗仙李太白可是能作出《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近酒》,《行路难》那么多首千古佳作来的!

你宋神宗倒是真敢说!

【苏轼有多博学?客观来说,在写诗方面,苏轼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写词方面,苏轼又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而在散文方面,苏轼又和欧阳修并称为“苏欧”,同时他们也还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二的文人。】

【还有在书画方面,苏轼和黄庭坚,米芾,以及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除此之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可是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另外两个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了。】

【所以可见苏轼在诗作,词作,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可堪一绝。】"喔?如此听着,这位苏轼可当真是强悍。"

刘彻纯属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尤其看这唐朝人和宋朝人争辩得越发激烈,若不是一发言就自动显示身份姓名,他可真想亲自上个场,也发表一下看法才行。

啧啧,这会儿提到李白和苏轼,将两者相提并论,竟是争辩的更厉害了。唐朝那边多是不服的。

哪怕天幕说了这苏轼的诸多“并称名号”,也依旧无法说服太多唐朝人。倒也是,毕竟这文人要拿作品说话。现在这苏轼的词作可都还没出来呢,也不知究竟会优秀到何种地步?

【唐宋八大家里面都有谁,大家还记得吗?】>【这里面可是有三位姓“苏”的,即苏轼,苏辙,还有苏洵。】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辙是苏轼的弟弟,是的,这一家父子三人,可都是宋朝的大文豪,并且合称为“三苏”。】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苏轼年轻的时候可也是年少有为,而且早早就跟着父亲还有弟弟一起,去到都城开封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并且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据说那一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而那时的宋朝科考不是糊名制度吗,然后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简直惊为天人,但欧阳修却以为这章试卷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也就是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

【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就给了这张试卷第二名的成绩,结果最后才发现,这张试卷的作者,竟然是年纪轻轻的苏轼。】

【不过也是因为此,苏轼结识了可以称得上是他伯乐的欧阳修,还称欧阳修为自己的老师,而欧阳修也很赏识苏轼,并且因为欧阳修为苏轼的宣传和造势,这使得苏轼一下子就在当时的宋朝文坛出了名。】

秦王宫。

嬴政一边阅览在他的提问之下,那不断涌现出的答案,一边听着天幕之言。听到这里时,就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开端简直莫名的熟悉,一开始仕途仿佛很顺利的样子,那接下来……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中出现过一句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句话演变出的一个成语叫做“穷而后工”,放在词上,也可以说是“词穷而后工”。】

【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认为这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词就写得越好,所以按照这个定理……在宋朝文坛上是“大神级别”的苏轼,可想而知他的仕途有多坎坷和跌宕起伏了。】

正准备进京赶考的苏轼:"……"

心情复杂,极度复杂。

苏辙挨在兄长身边:“那我们还去吗?”

父亲苏洵背着手,教训两个儿子:“去,为什么不去?有天幕之言,一些事不就可避免了吗?”苏辙:“可天幕说‘词穷而后工’诶,为了兄长以后在文坛上的地位,要不然还是不——”话还没说完,后脑勺就被苏轼给拍了一下子。>

苏辙顿时笑起来,拍着兄长肩膀:“好的好的。”"不管怎么样,兄长都是这个!"然后朝着苏轼竖起了大拇指。

被弟弟如此调侃,苏轼立即又要去拍人。两人到底都年轻心态,对天幕所说担忧影响不大,心态竟还都不错。

苏洵在旁边看着摇了摇头,然后自己再认真继续听下去——

【提起苏轼的仕途坎坷之路,和当时的“王安石变法”是分不开的,因为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先前也提到过,有学者认为,苏轼总体上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过他反对的是这变法太急了,认为应该循序渐进才是。】

【也因此,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反对还是中立,没有太明确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