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大丈夫(第3/4页)

“是啊,朕确实有这个想法,大汉如今强盛,家家户户,人丁兴旺,按着尚书令晁错之言,光是在长安,就有四万余丁,没有可以继承的耕地,只能转商户,匠户,或者成为游侠……”

大汉的游侠文化,正是从余丁兴盛开始的,嫡长子继承者,不单是在皇室和诸侯国内,民间也同样流行,偶尔可能会出现偏爱次子的情况,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长子继承家里的一切,给余丁给一些东西就让他自立门户,对大户人家来说,给次子们分一些土地,牲畜,让他们自食其力,倒也可以。

可若是贫苦人家,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分配?

别说给土地给牲畜了,给只鸡都算是兄长大仁大义。

大汉的人口从文景开始迎来了一次大爆发,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余丁就得想办法来养活自己了,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游侠了,在大汉,游侠对贵族子嗣是爱好,对底层百姓却是一种职业,他们寻常挣钱的办法是通过他人的供养,通常得先拜大哥,大哥吃肉,小弟们喝汤,若是混不到被贵族供养的地步,那就让寻常的商户或者有钱人来供养。

寻常百姓,他们是不动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仁义,主要就是农户动不得,毕竟剥削农户的事情一般是由贵族老爷们在负责,农户若是被游侠剥削了,那贵族老爷们去剥削谁呢??

你让贵族老爷们赏你饭吃可以,可你要去动他们的饭碗,你就是天下最大的游侠也没用,分分钟教你做人。

到了王朝末期,贵族老爷们换了个方式来剥削,就是把农户变成自家的农户,安心给自己务农,也不要种自家的土地了,到这个时候,游侠就可以随意去折腾农户了,不过一般到这个时候,农户也折腾不出什么东西来,若是你折腾的过了头,这些农户可能就得戴上黄色的头巾来跟你评评理。

在刘长说完之后,赵佗笑着问道:“那这个实边,可是往朔方,北地等地啊?”

“那是自然,实边不往边塞移,难道要往梁国移吗?”

“陛下可曾想过往南徙民?”

“往南??”

刘长茫然的看着赵佗,随即咧嘴笑了起来,“这又是为何啊?”

“陛下,南国之土地,大多为良土,有不少地方,都是一年多熟,若是精心栽培……成效难道不会比边塞之地更加巨大吗?”

刘长摇着头,“土地是不错,可处处山林,猛兽成群,还有那瘴气,朔方等地虽苦,可百姓过去好歹还能生活,若是送到了南国,那还能活命吗?那是直接送他们去赴死啊,还不如河西等地呢!”

“陛下,臣带着军队刚刚到达南越的时候,那里也是一片莽荒之地,就如陛下所说的,猛兽成群,处处山林,可是经过了这些年的开发,南越国以很少的耕地,就养活了数十万百姓,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如今大汉有口两千余万,可人都在北,南人仅有两百万。”

“南国地大物博,良地无数,如今贫苦,只是因为户籍太少的缘故,若是南国的人口能有一千万之数,大汉不知能多出多少粮仓,整个南国,都不再需要庙堂给与物资,纵然不如梁国,也能做到反哺其根。”

“陛下要开朔方,河西,短期内确实能开发不少的耕地,增加粮食,可最后也不过就是当今燕国的水准,能自饱,却做不到更多了,若是陛下能用心经营南国,或许南边多出几个梁国也不是难事,短期内的效益或许比不上开朔方北地河西,可若是论长久,大汉不能指望着以中原之物资来供养全国,南边大有可为!”

“如今南国的诸侯都以吴王为首,吴王为人贤明,治国的本领,是十个佗也不能媲美的。”

“在臣看来,如河西王,燕王,赵王之类,就是心甘情愿的为陛下先驱,只是因为局限与能力,不能报答陛下之恩德,若是陛下将这些年给与其他诸侯王的恩德稍微给与吴王,吴王定能百倍的报答……”

“天下诸侯,未有能如吴王者!”

赵佗对这位坑了自己的老四,还是非常推崇的。

“你说的道理,朕难道不知道吗?可开发朔方和开发南方,不是一样的,为了开发南国,就要牺牲那些迁徙的民众?朕是做不出这种事的!”

赵佗轻笑了起来,“陛下,若是将唐国的百姓直接迁徙到南越国,他们一定是受不了的,可是,如果将齐国的百姓迁徙到楚国,将楚国的百姓迁徙到吴国,将吴国的百姓迁徙到南越国,却不会有什么大碍……况且,对于迁徙民众,开发南国之事,臣颇有心得。”

“若是陛下愿意,臣可以前往南越国,协助吴王,为陛下操办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