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微讯出击,外卖推广(第2/5页)

【徐行】:还不都怪年年姐。

【徐行】:这个软件包括那几个游戏,都是年年姐她待的公司开发的,非得让我下载来玩。

【徐行】:这不是帮她宣传一下嘛,包括这个微讯助手也是,你们有空也可以帮忙宣传宣传的。

【徐行】:而且这东西比短信方便多了,你看咱们现在聊天,是不是挺方便的?

看着徐行刷刷刷发过来的消息,徐坚有点愣神,笨拙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敲敲按按,完全没跟上徐行发消息的速度。

每次他刚准备回复上一句,徐行下一句就已经发出来了,搞得他每次都得删除内容,再输入新的内容。

【徐坚】:我感觉还是不太好用。

【徐行】:啊?为啥?

【徐坚】:打字太慢了,按不过来的,还不如打电话。

【徐行】:没事,听年年姐说,下周就会推出语音聊天的功能,你到时候直接讲话发语音就行,不用打字。

【徐坚】:那我为啥不直接打电话?

【徐行】:万一我在上课呢?你用微讯联系我,文字和语音一起用,我还能趁着老师不注意,稍微看一看,或者偷偷听一下,打电话就太显眼了。

【徐坚】:已经在上课了?那你还玩手机!

【徐行】:我就是打个比方……在吃早饭呢。

【徐行】:再比如家里有些小事儿,平时你们觉得没必要特意打电话告诉我,以后也能在微讯上发给我嘛。

【徐坚】:行了行了,不聊了,你好好上学。

对于徐坚这样的中年人而言,当初QQ刚诞生的时候,他已经三十多岁了。

等他零几年的时候第一次注册QQ账号,估计已经接近四十岁。

这时候让他去接受这种新鲜事物,虽然也不算难事,但肯定没有年轻人的接受速度来得快。

电脑上尚且如此,更别说把电脑端的QQ搬到移动端上面来。

尽管在手Q的优化上,QQ团队已经尽量做了减法,相较于电脑端的QQ更加轻量化,但也只是相对电脑端而言。

在使用方面,最初的手Q依旧带有一些电脑端的特质,在操作逻辑和市场定位上,并没有完全适应手机的使用逻辑。

尤其是在用户定位上。

尽管QQ用户也会添加现实中的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但更多的还是与网上的网友进行社交互动。

而跟亲戚朋友的交流,更多的还是依靠手机电话联系,很少会有人特意用QQ去联系,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

反倒是在年轻人中间,他们可能会更乐意用QQ去联系自己的同学朋友,这在他们的行为逻辑上,是已经被培养出一定的习惯了。

但是在眼下的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其实年轻人想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还得迈过父母那道门槛。

这就意味着,成年人的手机持有率,在眼下是要远比18岁以下未成年人要多的。

尤其是20岁到50岁这个区间的人,才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持有者。

其中,35岁以下的用户,因为从年轻时就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对QQ更加熟悉,哪怕手Q在操作上存在一些繁杂,但对他们而言没什么使用障碍。

而对于类似徐坚这种已经奔着50岁去的中年人,并没有什么使用QQ的需求。

一是他没有在电脑端QQ培养起跟网友在QQ上交流的习惯,二是一旦不怎么使用电脑QQ,那再让他去使用手Q,操作难度上肯定要比微讯难一些。

而最重要的第三点就是,他在QQ上并没有必须要维护的好友关系链。

哪怕加过一些亲戚的QQ好友,但他们也基本没在QQ上聊过天,平时有事儿肯定都是电话联系,完全没有培养起用QQ这种即时通讯软件交流的习惯。

这个时期,也正是微讯等一系列移动端即时通讯软件入场的最佳时机。

因为本就根植于移动端的开发路径,与手Q的研发逻辑不一样的是,微讯做的不是减法,而是从零到一的加法。

所以在聊天页面中,聊天对象的昵称显示在最上方后,对方发出消息就只有一个头像和对应的文字框,上方并不会再出现对方的昵称。

而手Q此时还保留了电脑端的习惯,每一次发送消息,显示的信息都是两行。

第一行是对方的头像+昵称+发送消息的时间,第二行才是对方发送的内容。

这就导致只需要短短两三句话,手机页面就塞不下了,得往下滑。

这种小细节在早期的手Q上几乎是随处可见的,直到后来微信出世,大家都说微信的功能就是不断地添加QQ上好用的功能而已。

但殊不知在各种细节上的UI布置,手Q也一直在吸取微信的营养,才慢慢的演化成最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