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3/5页)

去竹林还是要冒点风险的,时乔几次遇到那群豺都是在竹林周边位置,从东南坡过去也要走上不短的距离。

没摸清那群恶势力小团体的出行规律,小熊猫挂在克莱恩身上的时候还在小心地左顾右盼,尽量让大佬沿着树木密集好跑路的地方走。

也许是大中午不爱出来溜达,这次去竹林的路走得非常顺利,连一根豺毛都没看见,小熊猫看到那片绿油油的竹子就觉得眼睛十分舒适,堪称最护眼的植物,刚到地方她就迫不及待地从克莱恩背上跳下来,跑到那些高三四米的成年竹子旁边去看它们脚底下有没有未成年的美味笋尖尖。

这些竹笋冒头很快,之前她第一次见到的时候还都藏在土里,现在就已经长出来了许多,不用扒拉土地就能看到黑黑的竹笋,时乔挑中了一根没那么大的,克莱恩帮对方松了松竹笋旁边的土,等挖到笋身周边都松动了之后就让眼巴巴的小熊猫过来亲自拔。

他们俩正在热火朝天地挖竹笋,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山谷上方多了一个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正在红外观测山谷中的动物,尤其是这里很受人关注的珍稀物种,红熊猫。

很快,那些正在深一脚浅一脚进入山谷跟在无人机后面的人就有了新发现。

负责实时监控无人机视频的人喜出望外道:“东南方向的樟树上有一只正趴在树上休息的红熊猫。”

当地的向导也跟着点点头:“东南那边的山坡上经常有红熊猫出没,我们上次也是在那里发现的。”

东南坡更接近山谷附近村民居住的区域,再往里走就是几乎没什么人探索过的地方,只不过要想做好未来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就必定要把整个山谷的地形都摸透,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人也都很想来亲自走一遭,看看这里到底能不能修建成他们想象中生态和人文相结合的样子。

开发一整个保护区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巨大,如果红熊猫数量没有达到预期,那么人类还是更倾向于把这里的野生小熊猫都投送到各个已经成熟的动物园里保护起来。

红熊猫这种胆小又温顺的小动物生活在野外太容易夭折,现在仅存的数量也才两千多只,还是零零星星分散在偌大的国家中,相比其他动辄就几千只成群的大规模动物来说算的上极其稀有,甚至连国宝大熊猫的数量都比小熊猫多出不少。

每个动物园的红熊猫园区也都是热门观赏地,游客们都很喜欢这种看起来可爱爆炸的毛绒绒萌物,文松佰还是希望这里的小红熊猫真的有那些人说的三十只以上,这样他们的红熊猫保护区建成之后也不用担心后续的盈利问题,保护归保护,后期的持续维护和照顾动物也还是需要收益支撑的。

“目前为止还是只发现了那一只,红熊猫一般黄昏才出来活动,现在应该都在树上休息,”工作人员转头问,“还要往东南坡继续找吗?”

“当然。”

等天色暗下来,人类观察地形就不方便了,因此还是得在白天活动。

文松佰看了一眼头顶的阳光:“今天还有好几个小时,明天后天也可以继续飞无人机,慢慢来。”

……

对这片竹林以外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小熊猫还像个农民一样庆祝竹笋丰收。

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向来都是自己动手比较有意义,时乔相中的这根笋看起来不大,笋身也比较细,典型的发育比较晚,这样吃起来肯定很嫩。

就是难拔了点,小熊猫两个熊掌同时用力往上拔都没拔出来,还踩到被挖松的土,一个没站稳摔了个屁股墩儿。

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土,时乔放弃了用拔萝卜的方式把竹笋拔出来,还是选择把脑袋凑过去拦腰啃啃,啃出个大豁口再掰断就比较容易了。

他们力气小的小熊猫掰竹笋的方式比较麻烦,某些雄性红熊猫在她忙活着拔这根竹笋的时候就已经盯上了旁边的另一根,把周围的土挖出来之后,只要用一个熊掌扶住竹笋,不怎么费力地轻轻一拧就拧断了比刚才那根还要粗的竹笋。

时乔听见一声清脆的“咔嚓”,她的竹笋掰下来的同时,克莱恩也掰下来了一根更新鲜的。

小熊猫看了看自己竹笋上参差不齐的缺口,又看了一眼对方掰得干脆利落的笋子,从善如流地跟对方交换了一下。

反正大佬不怎么爱吃竹笋,也不在乎有没有什么牙印。

时乔很喜欢剥竹笋皮的过程。

之前看大熊猫做竹笋吃播,对方都是用牙把竹笋皮直接薅下来,然后啃一口竹笋露出来的白绿色部分,再用嘴撕一层皮、再咬一口……就这么循环往复,吃得津津有味,让人看起来食欲也跟着大增。

她按照记忆里见过的大熊猫吃播用一样的方法吃竹笋,吐一层皮吃一口,虽然不如全都剥完吃起来过瘾,但是这样吃吃得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