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纵使相逢应不识(第2/2页)

这位远道而来的高僧给他出主意,说要用万人祭江,可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么荒唐的话,礼宣帝居然信以为真。甚至让六部开始在全国挑选用来祭江的人选。

当时的丞相是三朝老臣,以死相逼都不能让皇帝改变心意。

最后还是先帝亲自为他挑选的帝师出面,劝导皇帝,也不要只听那西域高僧一家之言,我们也可以请国师出山来看看。

当时的竹谒还只是老国师的弟子,在礼宣帝继位之时就随师父隐居深山。

得了这么荒唐的旨意,老国师深深叹了口气。

竹谒天生慧根,他已经算出了此次下山意味着什么,于是欺骗老国师让位于他,只说自己不入俗世,难弘佛法,执意要代师入朝。

年轻俊朗的僧人挺拔如修竹,站在大殿之上,只是低眉不语,也仿佛能稳住人心。

他自幼熟读佛法,不过几个来回,就辩得西域高僧哑口无言。

为了说服礼宣帝放弃万人祭海的荒唐计划,竹谒答应苦行天下,替皇帝找到平息天灾的方法,以两年为期。

这两年,竹谒走过江南塞北,大漠戈壁,从杨柳萌芽,走到大雪纷飞。

他看透了官僚昏聩,也看遍了饿殍千里。

回到皇城,竹谒提出了要铸一座警世钟,悬于皇城里最高的那座山上,一震天地,二震家国,三震人心。

奉命铸造的工人暗中来请示竹谒,说这大钟不可能做到全皇城都能听见,到时候怕皇帝怪罪。

竹谒安慰他们,说钟鸣之声他来解决。

大钟浇筑的前夜,竹谒一人去了工坊,只说要为大钟诵经祈福,赶走了全部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