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第2/3页)

锦书见他两鬓如霜,唯一的儿子生死未卜,却竭力掩饰焦虑,强打精神寒暄,心里更加难受,搀着他的胳膊说:“萧伯伯,咱们到那边坐下来说。”

机场大厅里人头攒动,座椅却空着一大半,两人找一张长椅坐下,锦书详细诉说了她和萧山盟在吉隆坡国际机场偶遇的经过,又说他是为帮助别人才登上马航370航班,她多么希望现在在飞机上的人是她,而萧山盟安然无恙。

萧逸才知道原来她和他一样,也在为萧山盟的下落忧心如焚。

事情发生得太快太突然,他神情黯淡,眼睑垂下来,眼睛四周细细密密的皱纹,诉说着一个老人的无奈和忧伤。他沉默良久,才说:

“我做了一辈子建筑,相信每栋屋宇都有自己的八字,它是否能得到大众认可,是否能在风雨中挺立百年,都有定数。人也是一样,姻缘啊,劫难啊,生死啊,都不是自己能把握的。它要来,你不求它也会来;它要走,你拼命挽留它也会走。”

锦书听出这话里的无尽的悲凉,想自己一生境遇大多如此,禁不住潸然泪下。

机场大厅里的时钟在缓慢地跳字,每一分每一秒,都像生锈的钝刀子,在他们心头狠狠地割着。

七点钟,MH370航班杳无音讯。

八点钟,MH370航班杳无音讯。

人群开始骚动。谣言不知从哪个角落传出来,迅速扩散开:飞机被某国的导弹击落,乘客全烧成焦炭,无一幸免;飞机及乘客被外星人劫持,二十年后才放回来;飞机目前完好无损,正藏在一个荒岛上,是某恐怖组织和国际社会谈判的筹码。

人在绝境中,神经特别脆弱,智力水平也急剧下降,不管多么荒诞不经的谣言,都有人相信、传播,然后为之欣喜若狂或悲痛欲绝。

八点四十分,根据马航提供的数据计算,此时机上燃油已经耗尽,乘客生还的可能性更加渺茫。心中最后一丝希望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在爆裂后消亡。机场大厅里的乘客家属发出绝望的哀鸣,哭天抢地的悲恸,让其他旅客也陪着落泪。

当天上午十点钟,机场方面安排乘客家属到酒店休息,继续等候消息。

锦书劝萧逸找一间客房歇歇,他说年纪大了,觉少,宁肯在餐厅里伏案而坐,泡一壶茶解乏。锦书昨晚睡饱了,现在又挂念萧山盟的安危,没有一丝倦意,就陪他坐着。

锦书惦记着萧谅,问他怎样了,萧逸说他出门时孩子正睡得香甜,他委托邻居帮着照看,两家人平时相处得融洽,萧谅和邻居一家人都很亲近,所以不用惦念。他也嘱咐过邻居,暂时不向萧谅透露他爸爸的事情。

锦书说:“万一……万一萧山盟这次回不来,以后就由我来照顾萧谅的生活。我没有孩子,会把他当成亲生儿子来照看。”她的语气自然而坚定,仿佛这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她说出这句话,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心中盘算很久,早就考虑成熟。她一直以为萧谅的命运非常可怜,亲生妈妈对他疏忽冷淡,后来又锒铛入狱,在孩子的心灵上蒙上阴影。如果萧山盟再出什么事,孩子往后无父无母,虽然跟爷爷一起生活,却难免渴求母亲的关爱。她说出这话,是一个重大决定,是准备好奉献自己后半生的承诺。

也许,她已经把从来没见过面的萧谅当作一个情感纽带,一个心灵寄托。也许她和萧山盟这辈子注定没有缘分在一起,那么,她替他把儿子养大,延续他的血脉,或者可以弥补他们情路多舛的遗憾。

萧逸既感动又宽慰:“萧谅很懂事,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几乎没有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也从来不抱怨。可是他小小年纪,却承担得太多,让人心疼。你能说出这句话,我替他和他的父母谢谢你。其实……其实我全家都对不起你,深深伤害过你,你不计前嫌,还要帮忙照顾孩子,是你的大度和宽厚。萧山盟……没有福气,怪不得别人。”他明知道现在不是提起这个话题的好时机,可偏忍不住不说。他再怎么不肯面对现实,也明白萧山盟这次凶多吉少。眼看着锦书在分离二十年后,比年轻时更加光彩照人,仍对他初心不改,真情可圈可点,可惜他俩总是阴差阳错,除了叹息萧山盟没有福气,他也真的无话可说。

萧逸掏心掏肺地和她说话,锦书也很感动:“当年……李阿姨硬要拆散我们的时候,我对她是有些怨气。但是后来年纪大了,经历多了,就渐渐明白,感情的事,只有合不合适,没有谁对谁错。我们两家门户不登对,就算我俩勉强凑到一起,也很难幸福。至少,我父亲这个事情,就是李阿姨心里解不开的一个结。”她稍稍犹豫,还是把父亲平反的经过原原本本说出来。在萧逸面前,她感觉身心更放松,说话做事都没有多少顾忌,因为他从不挑剔她说话的时机是否合适,不胡乱猜想她的话是否另有含义。这份对人的体恤和信任,让她时常想起她的父亲,那是一种成熟男人的力量,包容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