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第2/3页)

朱厚照登时得意洋洋地看向文哥儿。

叫你一个劲念什么“猪过水”!

等你成婚的时候就知道想娶到媳妇有多难了!!!

众人正说笑着,官船已经快抵达对岸,远远便能瞧见繁华热闹的金陵城。

五月的南京艳阳高照,整个金陵仿佛都笼罩在耀眼的日光之下。江南一带树木繁茂,到了夏日不免闷热,文哥儿一行人下了船便瞧见不少船工与挑工几乎是光着膀子在码头上忙碌。

这样的暑热着实不好受,连向来活蹦乱跳的朱厚照不免都有些蔫蔫的。文哥儿倒是一如既往地精神奕奕,计划着抓紧这几天约新朋旧友过来包粽子。

本来文哥儿还琢磨着要不要借南京国子监的灶头一用,朱厚照就直接提议去南京光禄寺蒸就好。那儿的灶头可多了,甭管包多少粽子都能蒸熟!

文哥儿对于光禄寺这地方也算是久闻其名了,当即也没和朱厚照客气,拍板决定齐齐去祸害南京光禄寺。

南京光禄寺听说太子要带人过来包粽子自是严阵以待,提前一天开始搞好大扫除,同时准备好新鲜水灵的食材。比起让他们天天筹备宴席,太子想搞自助包粽实在太体贴了,他们完全没有不用心准备的道理!

反正他们每年都要包上一批分发给南京这边的官员应应景,不过是在原本的采购清单上稍微加大点量而已。

问题不大!

这也得益于南京光禄寺卿胡谅今年才刚上任,早前又是监察御史出身,做起事来还算雷厉风行。换了个真正来南京养老的光禄寺卿都不会应承得这么痛快!

场地有了,经费有了(东宫太子赞助),文哥儿便放心地呼朋唤友过来共度端午。

竹叶和糯米都有光禄寺兜底,大伙只需要带点特别的材料就成了。文哥儿对吃的特别上心,连去高邮采购的咸鸭蛋都拿了出来。买不到双黄咸鸭蛋,他可以包双蛋黄粽子,同样能享受双重快乐!

吃货就是这么满足!

其他人也按照自己家里的口味带了些佐料过来,回头所有粽子一起下锅去蒸,吃到什么口味全凭运气。

入了新社,不管你是官宦子弟还是富家公子,聚餐时都得捋起袖子干活,谁都别想偷奸耍滑。

连过来江南跟进《新报》印刷工作的徐经都跟着忙活。

此时徐经一边跟着文哥儿用香料腌肉一边忧心忡忡:“我们特意赶在今天早上加急发出新一期的报纸,会不会挨骂?”

江南这边的《新报》发行稍微落后于京师,徐经这次是加班加点让人加印才能赶在端午当天上架开卖。

报纸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江南这边也涌现了一些私人报刊,这些报刊上的时事议论文章相对比较少,更多的是连载小说话本。民间报社的兴起并没有取代《新报》的地位,手头有余钱的人都是必订《新报》、选订其他报刊。

毕竟江南一带需要从《新报》上获得可靠消息的人可不少。

与其自己去甄别那些不知真假的小道消息,还不如每旬读一读《新报》来得方便。

今天一早,新一期的《新报》就跟着报童与书船传遍江南的千家万户,想来许多读书人现在已经读过了。

便是年轻人自己还没看报,碰上如此佳节肯定也会被家中长辈拎去耳提面命一番。

想想那个场景,徐经就觉得他们这次简直是把江南所有纨绔子弟都得罪了个遍。

恰逢端午佳节,晚上必然有灯船可看。看完灯船都那么晚了,夜宿秦淮河畔很合理吧?都已经夜宿秦淮河畔了,发生点风流艳事很正常吧?所以江南大半纨绔子弟都准备好了最骚包的锦衣华服,准备去秦淮河畔浪上一整晚。

还有那些个兜里没什么钱的穷书生,这天晚上必然也会穿得人模狗样,揣上自己写的应景诗文前去寻觅适合赠送的佳人。他们没有很多很多的钱,可是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爱啊!

如此良辰如此夜,你沦落风尘,我怀才不遇,不是恰好可以当一对相互温暖的露水夫妻吗?

而随着新一期《新报》的刊行,每一位有这种计划的年轻人今天都注定要遭遇重创!

徐经觉得吧,他们可能会因为这期《新报》成为众矢之的,说不准还会有人来他们报社砸臭鸡蛋和烂菜叶!

文哥儿拥有丰富的祸害纨绔子弟的经验,完全不在意这点仇恨值。他老神在在地说道:“不必担心,他们也没空来找我们茬,毕竟在那之前他们的腿应该已经被家中长辈打断了。”

要知道京师那么多纨绔子弟看到他都是绕着走的,他想找几个来祸害一下人家都摆出“莫挨老子”“你这该死的别人家的孩子离我远点”的态度。

神童的寂寞谁人能懂!

徐经见文哥儿这个被太子署了名的人完全不在意,便也放下心来,继续认认真真跟着文哥儿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