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3/3页)

若是这李梦阳考到了京师来了,他肯定也得亲自见见,不然哪对得起杨一清这通夸赞?

李东阳把信收了起来,第二日便拿着去找文哥儿,与文哥儿说起杨一清遇上好几个好苗子的事。

很不错,马上就要一对多了,你小子紧张不紧张!

文哥儿:?????

我什么时候说要一对多了?!

李东阳把杨一清特别寄来的学生习作留给文哥儿好好揣摩,好叫他了解一下别人的学生都是什么水平。

文哥儿坐下翻了翻那几篇诗文,怎么看怎么觉得他老师这次输定了。

不是我方太弱,实在是杨一清坐拥整个陕西的生源啊!

这怎么比?

这还怎么比?

你叫个只会算1+1=2的小学生去参加奥数比赛,那不是去送人头吗?!

这么大的差距,哪里是一天两天能赶上的!

文哥儿闷闷不乐老半天,结果下衙后又听谢豆兴奋地跑过来说谢迁今年端午要带他们去看龙舟的事。

他哪里知道这事还是他爹和李东阳起的头,送走谢豆后气咻咻地跑去找他爹理论。

别人的爹要带孩子出门看龙舟,有的爹却压根没这么想过!

气人,太气人了!

爹比爹,气死崽!

王华:“…………”

要不,端午那天找机会把这小子扔了吧。

作者有话说:

王华:日常想扔掉这崽

*

更新!今天也勤快地保住了六千字呜呜

太不容易了!

*

注:

①李梦阳,陕西人,应该是乡试前遇到了去陕西提学的杨一清。

杨一清很喜欢这个学生,在他中举后写诗跟李东阳猛吹一通(《读李进士梦阳诗文喜而有作》),李东阳也欣然接纳这个师侄,表示“一清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当然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杜甫狂热爱好者,据说有人研究了他写的两千多首诗,其中化用杜甫的占四分之一。

后来他们一群人(前后七子)倡导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文坛“复古”运动

但是因为很多人纯属模仿没有创新,最终没啥大效果

有人和杨慎聊诗文时评价他们倡导起来的新风潮:“近日作者,摹拟蹈袭,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谑。”

hhhh

明朝人的诗我不太会欣赏(x)放首看得懂的给大家瞅瞅:

《船板床》

船板胡在兹,而我寝其上。

情知非江湖,梦寐亦风浪。

-

②弘治四年的天灾人祸:参考《明孝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