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第2/3页)

王家待雇工十分宽容,给钱也大方,老何很喜欢来这边做工。见文哥儿这么想尝尝,他便留了些嫩笋尖准备拿来腌酸笋。

文哥儿积极地跟在老何屁股后面表示要帮忙。

老何瞧着文哥儿乐滋滋的模样,脸上也忍不住带上了笑容。

他家中也有孩子,最小的和文哥儿一般大,每次他回到家中也是这么跟前跟后,看着就叫人开怀到不行。

文哥儿兴冲冲学了怎么腌酸笋,每天读过书便跑去那腌菜坛子周围看上一圈,时不时追问老何“笋酸了吗”“能吃了吗”。

老何道:“至少得等上一旬,而且腌越久才越酸,不然没那味儿。”

文哥儿只能望坛兴叹,去找杨廷和学棋时都不免和他师弟(之一)杨慎念叨两句,说等这么一口酸笋实在太难了。

杨慎头一回听说这玩意,好奇地问:“酸笋好吃吗?”

文哥儿回想了一下,没想起到底好吃不好吃来。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发表自己的高见。

文哥儿笃定地说道:“一定好吃!等腌好了我们一起吃!”

杨慎期待地点点头。

两小孩凑一起嘀嘀咕咕了一会,又摆出围棋尝试着对弈两局,杨廷和才下衙回来。

偏就是这么短短两局,文哥儿已经发现杨慎的记性好得可怕。

不愧是能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家伙,只要是以前他和杨廷和对局中出现过的招数,杨慎都能记得一清二楚。

至于棋谱上出现的那些经典棋局,杨慎更是眼也不眨就能复述出来,甚至还能说出当年具体是谁和谁下出来的名局。

杨慎这小子明显有点子过目不忘技能在身上!

文哥儿有点怀疑人生。

这个大明到底怎么回事!

杨廷和见文哥儿一脸备受打击的模样,奇道:“怎么了?”

文哥儿唉声叹气地说道:“天下聪明人这么多,为什么不能算我一个!”

杨廷和:“…………”

瞧这小子说的是什么话,敢情他觉得他自己还不够聪明?

他不聪明能叫谢迁早早动了收徒的心思?他不聪明能叫李东阳和丘濬他们都对他另眼相看?他不聪明能在两三岁的年纪就懂棋懂算术?

这种瞎话传了出去是要挨打的!

杨廷和作为议论文高手,写起文章来文义畅达,平日里也很擅长有逻辑地讲道理。

他抱起杨慎坐到文哥儿对面,笑着对两个小孩儿说道:“有则古时传下来的小故事,倒是适合讲给你们听听。据传有两个特别聪明但很顽皮的兄弟,经常让他们先生头疼。有次他们先生要出远门,怕他们出去胡混,便给他们留了许多功课。”

一听到许多功课,文哥儿的代入感就来了。

“然后呢?”文哥儿紧张追问道。

杨廷和就给他们讲了下去。

哪怕先生布置了许多功课,兄弟俩还是跑出去玩耍了。

哥哥一直玩儿到下午,才火急火燎跑回家临时抱佛脚把书看了一遍。弟弟呢,更贪玩,愣是玩到跟他们先生前后脚回家。

结果先生回来后叫哥哥先背书,哥哥居然背得那叫一个流畅。

原来他看书过目不忘,看个一遍就能记住!

先生听了一半,觉得哥哥没偷懒,叫他停下换弟弟背。

弟弟居然也顺顺溜溜地背起书来。

直至背到一半才突然卡壳。

先生奇道:“你怎么不往下背了?”

弟弟回答:“刚才哥哥只背到这里。”

原来弟弟压根没看书,只听哥哥背一遍就记下来了!

可刚才先生只让哥哥背到一半,弟弟自然只能背一半!

文哥儿:“…………”

这个故事听起来可真耳熟,他很怀疑是杨廷和现编的!

杨廷和不疾不徐地笑道:“就是这样聪明的两兄弟,如今谁都不知晓他们的姓名,只余下稗官野史中的三两句笑谈。”

杨廷和抬手摸了摸杨慎的脑袋,目光则是温煦地望着文哥儿。

“所以比较谁更聪明这种事,本就没什么意义,知道怎么把聪明用到正途上才是最要紧的——有十分聪明用对三分,和有三分聪明用对三分,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些话对三岁小孩儿来说本有点过于深奥,文哥儿和杨慎听后却都牢牢记了下来。

文哥儿没再纠结“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能过目不忘”,开始认认真真跟着杨廷和对弈起来。

等到天色慢慢暗下来,文哥儿才别过杨廷和与金生一同归家去。

长安街上有不少行色匆匆的行人,明显都是急着赶在夜禁前回自己住处去。

文哥儿觉得有些稀奇,感觉以前好像没这么多人的。

他琢磨了一下,终于想起来现在已经进入三月,正好是大明准公务员们会试结束、等待殿试的空档。

各地考生们怀揣着高中的期望来到京城,眼看马上就要鱼跃龙门当进士了,主要进行这么两个活动:一个是要和同年考生搞团建热闹热闹,另一个就是要想办法拜会和自己有点关系的官场前辈混个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