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一更

谢族长谢象贤听说刘方杰来了, 连忙叫小辈拿自己的拐杖来,匆匆忙忙的就往谢继宁家宅基地赶,族里的其他长辈也是同样的动作。

大家匆匆忙忙的在路上遇到了刘方杰一行人, 连忙行礼,打招呼,

“刘大人,您远道而来,我们家倍感荣幸, 简直蓬荜生辉。”谢族长暗暗的准备了,一下子两个成语说出来,只觉得自己也文化了。

刘方杰简单的招呼,将自己当着谢如方的同辈, 对着一众谢家人口称伯父谢兄之类, 只听得谢家人飘飘然。

一通寒暄之后,大家拥簇着刘方杰往宅基地方向走去。

一行人慢慢的往宅基地走,只见谢家的宅子后面是林地, 旁边就是大片大片的平地,一看就已经种下了庄稼了。

谢老三骄傲的指着那一片平地说道:“刘山长, 你看,这一片地, 以前都是荒地, 地外面靠河的地方被整理出来种田了, 靠近林地的这一片都是荒的。”

“之前, 宁哥儿想出来的法子, 周围的人都来学,一开始,让帮忙三天, 后面两天,再后面一天,人来人往,将这一片地,都开了出来。”

刘方杰明白,由于战乱,许多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平原地区还好,人多地肥,几乎没有荒芜的。

怀安县这种山地多的地方,穷山恶水的,荒芜的地多得是,朝廷是鼓励开荒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开荒是农民走头无路之下的选择。

一是在没有其他力量的情况下,开荒难,二是开出来的荒地是非常瘦的,种子撒下去,收的没有种的多。

开荒开了之后要养地,意味着开出来的很久之后都是没有收成的,大家目前生活就艰难,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开荒的人少。

谢继宁的积肥方法看着简单,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可以给附近的农民增加了很多的肥料,进而增加收成,收成多了,日子就慢慢过起来了。

大家愿意给谢继宁家帮工三天换一个积肥的方法很正常,但是见到这一大片地,刘方杰还是忍不住赞叹。

“宁哥儿,你对此地有功啊!”夸完了徒弟,又对谢老三说道:“谢三伯,你家为人仗义,愿意将这个方法教出去。”

谢老三连忙道:“知县大人给了奖励的,”

“应该的,我看地里已经种东西了,种的什么。”

“宁哥儿说这大豆是肥地的,就多种了豆子,撒了不少苕子做肥养地。其他的玉米菜等等都有种。”

“下了重肥,但是这地还是要养。”谢老三明白,这荒地的初年收成都不怎么样。

其实谢老三还担心这豆子种多了,就算收成少,但是量多,价格不上去,就白费力气了,豆子不是主要的粮食,不上价。

但是转念一想,家里有牛,人费的力气其实没有那么多,怎么算也是划算的。

“豆子、苕子养地,这也是一个方法。”刘方杰点头道。

谢老三接着说道:“还撒了不少菜种菜种,我搭了棚子,养了不少鸡,羊还有猪。”

谢继宁则是惊讶于自己家里人的行动力,之前谢老三说吃了师父家送来的羊,就答应说要养。

谢继宁虽然知道养殖业好,但是对养殖业涉及到的防病问题还有之后的销售问题都颇为担心。

将这些顾虑和家里人说了之后,谢老三也是忧心忡忡,但是还是详细问谢继宁一些防病的技巧,还有后续销售的方向。

谢继宁捡了些自己当时走访,还有资料看到的都简单的说了一下,至于销售,一是可以和王家合作,二是可以和师娘娘家李家货栈合作。

当时谢继宁说得空泛,主要是考虑自己不在,家里应该要先忙着春耕,还有建房子,不会这么快行动,没想到,家里做事情忽然就很有效率了。

谢家人之所以敢想敢干,还是钱给的底气,之前挣下来的钱,家里本来打算买一块好的地,但是一拖再拖,也没有买。

加上送小的去读书了,所以干脆想挣点钱,就算这些牲口出问题了,家里还有这么多钱,无论如何都有退路。

刘方杰对这个方法大赞:“这积肥也是需要农家肥着做底肥的,养这些牲口,肥料就不用担心了,地的收成就好,如此日子就越过越好。”

“师父,这还有一个流通环节才更好。”

“例如说我家养鸡了,养得多,将鸡蛋拿去换人织的布,她省下的养鸡的时间就可以织更多的布,挣更多的钱,挣的钱可以去买猪肉吃,卖猪肉的见买猪肉的多了,就会收更多的猪,这样养猪的就可以多养,多养钱就多,这就叫商业流通。”

谢继宁说完又补充到:“只有这样钱才是活的,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刘方杰心里一震,他是传统的士人,对待商人的看法一向是不太赞同的,尤其是中间商人,低价收高价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