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刘方杰边听边喜,接着问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

几乎刘方杰一念完,谢继宁就接着背出来。

旁边的中年汉子是刘方杰的下属,一直陪着刘方杰读书,在他心目中,刘方杰就是顶顶聪明的人了,刘方杰的儿子同样是一个读书人。

没有想到这个泥腿子的小孩竟然不遑多让,仔细打量了一家人,没看出什么特别的,衣服破破烂烂,穿着草鞋,指甲里的泥都没有洗干净。

就这样的人家竟然生出了这样聪明的小子,他们还不知道自家有宝贝,过耳不忘,这是什么样的天赋。

刘方杰大赞三声:“好,好,好。”

没有想到自己回乡之后竟然见到有这样的孩童,过耳不忘是天赋,并且小小年纪就落落大方,沉稳礼貌,将来一定不同凡响。

刘方杰,字子和,号青川先生,他原本是怀安县本地人,自幼聪颖过人,后来考中进士,四处为官,曾经官至锦州知府。

后上书求归,圣上恩准回乡,刘方杰回乡之后,大力兴办乡梓教育,一心一意治学。

所以他是整个怀安县甚至周边县城的跟甚至而言是济州的文人领袖。

刘方杰其实已经年过四十,比谢老三的年纪还大,但是看起来却比谢老三年轻十岁。

这个年纪在官员的年龄当中不算大的,年纪轻轻就回乡,刘方杰内心也是有一些不平。

他尚且有一番事业心,回乡之后和济州知府,怀安县县令一起在怀安县的凤凰山办学,一晃已经五年了,渐渐也得了乐趣。

此时,见到这样的谢继宁,他不竟感叹,济州地处偏远,没有中原的底蕴深厚,也不像江南那样文风鼎盛,人才济济,怀安县人才难得。

这小童如果好好读书,不要伤仲永,未来又是一个人才,想到此处,便将腰间的一块玉摘下来,递给谢继宁,谢继宁犹豫了一下,便伸手接下,自己未来必定有出息,堂堂穿越人士,一个礼物而已,肯定能找机会还上。

刘方杰又从怀里拿出一块银子,然后递给谢老三,说道:“谢兄弟,你家的这个孩子不一般,现在年景慢慢好起来了,家里商量一下,送他去读书吧,未来他一定会成器的,不要耽误了他。”

“我叫刘方杰,就在县里面住,以后有事情可以来找我。”

谢老三都呆住了,他家里就没有过这么一块银子,日常都是用的铜钱,李杏花等人也反应不过来,都紧紧的看着谢老三手里的银子。

刘方杰见此,怕这些人目光短浅,将银子给用了,连忙叮嘱,“你家送这小孩读书,他一定会有出息的。”

谢老三手里紧紧捏着银子,然后点头道:“是,大人,我家送他读书。”

等刘方杰主仆离开之后,一家人还是反应不过来。

一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家中,一进屋子,谢老三将银子拿出来,李杏花接过银子,放在手里,大家眼巴巴的看着。

见此,李杏花同意三个儿子摸一摸银子,就短暂的摸一摸,然后就收回。

见谢继宁坐在一旁,李杏花将谢继宁拉到怀里,将银子递给谢继宁摸一下,谢继宁哭笑不得,但是见其他人羡慕的看着自己,谢继宁忽然感觉自己骄傲起来,哎,这该死的虚荣心。

谢老三说道:“今天你们三兄弟都在,情况你们也知道,都说说吧!”

谢如方兴奋的说:“今天我们遇到的人是大人物,看他那个马车,一看就不普通,随随便便就拿出银子来,这样的大人物都说宁哥儿读书有天分,那宁哥儿肯定会有出息。”

说完见家里人不接话,自己又补充到:“我们家宁哥儿读书之后,以后咱们家就会不一样了,大家都能享福。”

谢二婶杨氏刚要开口说话,就被谢如桐制止,他知道自家媳妇的性格,肯定是不同意,自己抢先开口:“我们家几个劳动力,其他的孩子还小,先送宁哥儿去试试,如果成了,我们谢家也算是读书人家。”

谢三叔谢如柏说道:“我都听爹娘的,”

谢老三抬头仔细看了看几个儿子还有儿媳妇,大儿子大儿媳就不用他们说了,谢继宁是他们的儿子,他们肯定是想要自家儿子读书,二儿子一向老实敦厚,这件事是赞同的,儿媳妇不同意也没办法。

至于小儿子,心里想法很多,但是这样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暂时看不出坏处,当然表示赞同,但是要是结果不好,变注意也很快。

心里想着这些,谢老三却不直接说自己的想法,反而说起来了过去的事:“我们家穷,又是逃难来的,到现在每年放水都要让着他们刘家,咱们家立不起来。”

“你祖爷爷说过,我们谢家人以前都是耕读人家,前朝无道,咱们家辞官回家,战乱才到这板桥,新朝建立分地之后才真正的在这里立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