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2/2页)

在众人还在思考对策之际沈兰珏安排好的手段便接二连三登场了。

先是王家慷慨解囊,打了个头。王家两名儿子虽然都残了,但也都是在宫中做伴读的,其中王大郎君更是太子伴读,因此王家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众人并不惊奇。

紧接着便是太子刻意安排的一众小官纷纷慷慨解囊。

位高权重者依旧稳坐上方,不为所动,只暗道一句乌合之众。

气氛烘托到位,有人已经潸然落泪,深以为黎民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亟待拯救。

中等官员两袖清风者反倒最先被打动,出钱出力。

利益集团一旦出现豁口,团结便荡然无存。

谢家便混在最先捐钱的几个中等官员之中。

还在观望尚未出钱的官员们顿时有些骑虎难下的意味,今日众人聚在一处,不止有官员还有富商。若只有官员,人们还能狠得下心来,但加了商贾,这些都是百姓出身,与他们完全不是一个层级,也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难保他们不会乱说朝中大员自私小气之类的话。

犹豫着,沈兰珏打出了第二张牌。

在自发解囊的官员之后并未有什么停顿的时机供人仔细思索,来此富商便纷纷填上,一个个出钱出力出人。

比起官员,他们的资产甚至要更多,一个个捐的数目也不小,很让人惊叹。既惊叹于他们的财富,又惊叹于他们的善心。

或许他们此举有讨好太子之意掺杂其中,但论迹不论心,这样的行为已经堪称高尚。

借着富商捐钱,沈兰珏顺水推舟地提出新的一件事。

即救助百姓是每个官员的责任,却不是每个平民百姓的责任。他感动于诸位的慷慨与善心,决定亲笔题碑并立于城外,以彰每位捐献者的德行,留与百姓感谢。

这话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若不声张,或许还有人好意思不捐或少捐。

但这是要太子亲手立碑的事,多多少少都是要记载下来的,除非自己彻底豁出面子又或是根本看不上百姓的议论才能耐得住性子一毛不拔,现如今谁都要捐,还不能捐的少。

打头的小官已经成了标准,至少是不能比他们少的,官品越高,捐的也该越多。

这下不得不捐,酒楼上下一时间热闹极了。

位高权重者借由此事不免换一种眼光看待太子,今日的一环扣一环将人一网打尽实在是精彩极了,但凡有一环衔接不上,此计便不能成功。

偏偏沈兰珏都做到了,让他们不得不心甘情愿地吃这个哑巴亏,还要表现得大公无私,义不容辞地吃下这个亏。

实际上也算不得吃亏,为了百姓怎么能说吃亏呢?只是要钱还是舍不得罢了。